8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深化“放管服”改革,决定从12月1日起,在全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
“证”、“照”是企业进入市场的两把“钥匙”。近年来,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我国先后经历了“先证后照”、“先照后证”、“照后减证”的改革历程。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从2014年起,“先照后证”改革在全国推开,拿“照”容易,但五花八门的“证”实在太多,经营门槛依然较高。2015年12月份国常会决定在上海浦东新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
有业内人士分析,从上海拓展到全国自贸区,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即此前试点是成功的。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推进“证照分离”,破解“准入不准营”,有利于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也是稳就业的有力措施。
会议还决定,在自贸试验区暂时调整实施相关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对涉及的法律,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调整实施。会议强调,“证照分离”改革要加大力度持续推进,对市场主体一视同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推进便利化,并加强公正监管、事中事后监管,寓管理于服务中。成熟经验要及时向全国推开。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今年8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证照分离”全面推开制定了时间表。
《方案》提出继续推进“证照分离”改革,重点是“照后减证”。具体措施包括,2019年底前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启动“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工作,将中央层面和地方层面设定的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部纳入改革范围,通过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等四种方式分类推进改革,2020年下半年在全国推开。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证照分离”主要破解的是“办照容易办证难”和“准入不准营”的问题,其根本目的在于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降低企业成立的制度性成本,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营商环境,进而激发市场活力。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新注册的还是现有的中小微企业,都将迎来利好。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刘向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证照分离改革是进一步实施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涉及餐饮住宿、家政服务、食品作坊、养老服务、外贸报关、人力资源服务等中小企业进入市场和开展经营将从中受益。
“在制度创新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推进便利化的同时,要开展好压力测试,降低‘一放就乱’的风险。”刘向东指出。
在付一夫看来,作为对外开放平台,实施负面清单是自贸区很重要的一项任务,而这在客观上也需通过“证照分离”改革来配套。也就是说,自贸区既具备探索优势,其自身也有改革的需求。自贸区“证照分离”的成功实践,必将会给全国其他地区带来深远影响,尤其是在改善民营企业与中小微企业经营上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从而激活国内市场,不断释放发展活力,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增长。记者 刘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