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宓迪
近年来,央行积极运用再贷款等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和民营企业、“三农”、扶贫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公开数据显示,多地发挥金融在产业扶贫上的力度不断加大。
今年7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在西藏拉萨召开深度贫困地区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会。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强调,要继续优化扶贫再贷款管理机制,撬动金融机构扩大深度贫困地区贷款投放。要高度关注扶贫领域金融风险,做好潜在风险的预警、防范和化解,提升金融精准扶贫的可持续性。
根据《2019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6月末,全国支农再贷款余额为2322亿元,支小再贷款余额为2267亿元,扶贫再贷款余额为1492亿元,再贴现余额为4067亿元。
记者从央行了解到,央行此前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2019年-2020年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强扶贫再贷款管理,落实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帮助贫困地区培育特色优势扶贫产业,深化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促进金融支持与产业扶贫有效融合。
从数据来看,近年来各地在金融扶贫特别是产业扶贫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央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一方面,金融对产业扶贫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截至2019年6月末,产业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超过150亿元,同比增长近50%;另一方面,金融向贫困区县的倾斜支持加大,18个贫困区县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速达15.42%,高于全市各项贷款增速1.54个百分点。
据央行成都分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四川省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3613.73亿元。其中,个人精准扶贫贷款余额359.38亿元,同比增长6.81%;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余额854.69亿元,同比增长33.88%;项目精准扶贫贷款余额2399.66亿元。
此外,在金融扶贫具体“怎么做”上,地方上也进行了积极探索。根据《云南省金融运行报告(2019)》,有关方面针对贫困地区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等问题,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切实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2018年末,全省项目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909.5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农村基础设施贷款余额1497.2亿元,同比增长12.4%。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向东认为,在金融精准扶贫方面已有许多创新工作。在进一步发挥金融精准扶贫政策的作用方面,既要注意风险控制,还要提高服务效率,让相关群众更便利地获得相关金融支持。
“中短期内,扶贫再贷款、定向降准应进一步推行,为贫困地区提供定向资金支持。而除了通过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等方面进行疏导,也要关注对相关地区县域银行涉农、普惠业务的扶持和指导,对相关地区和商业银行的创新业务进行适当鼓励。”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