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第244场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内蒙古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文刚以“创方式引活水聚合力重长远内蒙古银保监局引领行业助力脱贫攻坚显实效”为主题,介绍内蒙古银保监局认真落实中国银保监会、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扶贫开发的总体要求,强化监管引领和协调联动,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助力精准扶贫等情况。一同参与本次发布的还有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张春林、平安人寿内蒙古分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主持工作)刘平。
内蒙古作为主战场,对全面决胜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内蒙古银保监局通过构建“立体化、便捷化、特色化、精准化、长效化”的富有内蒙古特色的工作机制,着力畅通金融活水润泽扶贫领域,力推全区累计减贫142万人,57个贫困旗县将如期于年底前全部脱贫摘帽。
一、构建立体化扶贫体系,把金融之水“引进来”
(一)以点带面,当好定点扶贫“前线指挥官”。作为银保监会在内蒙古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定点扶贫的“指挥部”,内蒙古银保监局发挥监管引领和定点带动作用,成立局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主动协调对接推动帮扶项目落地,建立扶贫统计报送制度,按月跟踪推进,按季督导通报。2018年以来,7家会管机构和18家保险公司累计定点投入帮扶资金8252万元,帮扶销售农畜产品7125万元。
(二)双轮驱动,打好脱贫振兴“银保组合拳”。截至9月末,全区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423亿元,较年初增长14%,高于各项贷款增速8.54个百分点;全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72.8亿元,余额23.7亿元,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4.7万户;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累计支持11万农牧户贷款23亿元。有力支持了贫困人口发展生产和增收脱贫。
(三)多方联动,织密金融扶贫“聚合联络网”。内蒙古银保监局与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扶贫办、财政厅等7部门联合出台金融支持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推进金融支持深度贫困旗县脱贫攻坚、助推脱贫攻坚示范旗县建设等扶贫举措落地。
二、畅通便捷化扶贫渠道,让金融之水“流下去”
(一)打通扶贫服务“最后一公里”。内蒙古银保监局引导机构对深度贫困地区持续加大帮扶力度。组织辖区41家省级机构与15个深度贫困旗县开展“一结对、两优先、三保障”结对帮扶工作。
(二)打通扶贫增信“最后一公里”。切实发挥信用体系建设在提升贫困地区农牧户信用等级、降低金融机构成本和风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打通机构覆盖“最后一公里”。坚持新增金融服务优先布设贫困地区。在杭锦后旗等深度贫困和连片贫困区开展全国首批“多县一行”制村镇银行试点。
三、定制特色化扶贫产品,让金融之水“灌得准”
(一)产品开发突出“因地制宜”。立足内蒙古自治区的农牧资源和特色,内蒙古银保监局指导机构开展“草原扶贫工程”。
(二)产品落地突出“灵活特惠”。内蒙古银保监局指导银行保险机构结合贫困地区产业特点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探索开发灵活优惠的信贷产品,大力推进普惠金融,让贫困人口真正得到实惠。
(三)服务流程突出“便捷高效”。为更好满足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融资需求,真正将惠民、利民、便民服务落实到位,内蒙古银保监局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开辟扶贫“绿色通道”,采取批量集中方式授信调查,免去入户环节。
四、创立精准化脱贫模式,让金融之水“活起来”
(一)创立产业龙头“金融+”模式。内蒙古银保监局将金融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高度融合,精准服务产业扶贫这一治本之策。发挥龙头企业的带贫效应,协调平安集团“三村工程”首站落地乌兰察布,通过“保证保险+全额贴息”为当地扶贫龙头企业提供免息免担保贷款6600万元。
(二)创立集体经济“动力+”模式。内蒙古银保监局将支持乡村集体经济发展作为重要支撑,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优势,实施“菜单式扶贫”。
(三)创立消费闭环“互联网+”模式。通过消费扶贫这一“造血式”、可持续的扶贫方式,为贫困地区的特色产品和服务搭建销售平台、打通消费环节,使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销售有渠道、增收有门路、发展有劲头。(记者 张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