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余额不足,比年终奖更有悬念的或许是各行各业的年终排名。对于资本市场而言,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资管产品的“年底大排名”最为热闹。
综合各方报道来看,作为年末保留项目,公募基金冲刺规模和业绩的“大戏”再度上演,而限购、抬轿、砸盘更是被总结成三大“招数”。
诚然,对于产品主要“2C”的资管机构而言,由于同场竞技产品可能数以千计,年末排名的重要性自然毋庸置疑。但笔者还是希望提醒,机构的投资理财能力并非朋友圈设定的“一日可见”,随着投资者投资判断更为理性、评价维度更加立体,年末排名的参考价值正在日趋弱化。
首先,基金产品或理财产品规模或业绩“冲时点”所追求的排名,是投资者参考的一个维度,但并不是单一维度。
从统计学意义而言,时点的意义显而易见,尤其是跨年时点。对于基金产品而言,排名或许是对其一年辛苦投资管理工作的承认,是对于次年销售的潜在推动,甚至于是决定年终奖丰厚程度的一场大考。但是,对于投资者而言,作出申购和赎回基金的决定显然不应该主要依赖于单一时点的数据。基金公司的投研能力、风控水平、费率收取,基金产品属性、配置逻辑、分红习惯,基金经理的过往业绩、行业口碑等等,都是投资者需要了解的信息。甚至于,这些信息的价值远远高于单一时点的业绩比较。
其次,急于完成冲刺排名可能导致投资“动作变形”,从中长期来看,反而影响投资者收益。
从目前被曝光的常见冲刺排名手法来看,刻意限购显然不便于投资者购买,且不利于基金达到理想规模;抬轿、砸盘等行为甚至可能导致违规,这也明显不符合市场和监管要求。此外,如果为了配合年末时点频繁调仓换筹,一方面可能会影响中长期收益;另一方面,显然不符合公募基金等资管机构长线资金的定位。
第三,监管部门多次强调证券基金公司要逐步打造“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行业文化。而对于短期投资的过度追求,并不符合政策导向。
中国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易会满日前表示,证券基金公司是直接融资的“服务商”、社会财富的“管理者”、金融创新的“领头羊”,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专业优势。但也必须清醒认识到,一些行业机构在发展模式、价值取向、业务理念方面仍然存在偏差,有必要通过加强行业文化建设,牢固树立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的意识,真正回归业务本源。
笔者认为,资产管理是一场耐力赛,时点的胜出者或许会成为阶段性的“领骑者”,但也仅仅是“一日可见”或者“三日可见”的短暂绚烂。对投资者负责、对资本市场负责、对自己负责,才是资管机构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也才是排名赛真正的胜出者。(张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