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健的肌体是抵抗病毒的最重要一道防线。人如此,经济亦如此。
面对疫情可能带来的影响,经济“肌体”自身的强健是提高“免疫力”的最重要环节。笔者认为,各地推进的有序复工复产将进一步增强中国经济对于疫情的抗侵袭能力,避免疫情对经济造成的“衍生伤害”。
首先,有序复工复产是保障经济稳定发展的必选项,是保障物资供给和企业平稳运行的必然选择,且并不站在防疫工作的对立面。
春节期间,因疫情防控降低人员流动需要,部分企业面临没有员工或没有用户的局面,因此主动或被动选择延时复工。虽然多地、多方出台政策阶段性减免企业税费、房租,但是其员工薪酬等基本支出硬性存在,现金流不足更是很多企业面临的现实困难;此外,部分企业还可能面对合同违约、失去客户等衍生性影响。在硬币的另一面,终端消费者担心无法获得及时获得充足物资保障,部分劳动者就业渠道受阻。因此,为了做好对于经济至关重要的“六稳”工作,复工复产势在必行。
根据政策安排,复工复产与防疫工作属于“两手抓”“两手硬”。2月10日,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张英表示,上海进行了抽样调查,制造业80%的企业有意愿复工,复工率达到70%。软件行业80%以上复工,居家办公占到70%。相关14个区县已有598家重点企业复工,其中涉及具体防控企业有248家。也就是说,复工复产一方面增加了防控物资产能、便捷了运输,另一方面也在努力通过工作形式的个性化调整,降低非必要人员流动。
其次,“央地合力”力挺,为企业复产复工量身定制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
日前,国务院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和有关企业既要切实做好春节后返程和复工复产后的疫情防控工作,又要及时协调解决复工复产中的困难和问题,尽早恢复正常生产,并作出推动分批有序错峰返程返岗、加快推进全产业链协调运行等8条具体要求。
同时,各地有关部门纷纷从自身区域经济特点出发,进一步落实保障企业复工复产工作力度、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减轻企业经营负担、加大财政金融支持、优化政府服务等关键环节等方面提供政策措施,全力支持和推动受疫情影响的各类企业复工复产。
笔者认为,针对目前不同行业、区域的特点,定制化“因城施策”“因行业施策”的政策组合拳有利于快速发现并解决“病灶”,把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
第三,复工复产并不是简单地打开生产线开关,而是同时进行产能优化,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正是资本市场最能发挥力量之处。
众所周知,在目前医用防疫用品紧俏之际,多家上市公司进行改装生产线保证供应,甚至一些看上去相距甚远的行业也在跨界支援。疫情控制后,新增产能的市场需求有两方面保障,其一是相关部门按现有收储制度和办法,对符合条件多生产的重点医疗防护物资,兜底采购收储;其二,经此一“役”,国民卫生习惯改变,口罩等防护用品的市场需求相应增加。
实际上,因为疫情影响而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并不仅仅出现在防疫物资领域。从对于“风口”最具敏感性的资本市场的反应来看,在线教育、生物医药等高科技、高附加值行业,智慧农业、乡村振兴等传统产业转型,均已经率先吸引了资金的大规模流入,资本市场对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引导力、杠杆力也将很快得以显现。
笔者认为,稳妥、及时、有序的复工复产对于增加我国经济韧性至关重要,也是战“疫”成功的关键一环。乱云飞渡仍从容,我们并不追求险峰之无限风光,但必须在困难面前保持定力、从容不迫,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疫情高质量防控谋求“双赢”。张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