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防控期间逛商场似乎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但记者在北京万达广场西铁营店,目之所及并不冷清。许多顾客在选购商品,尤其是超市更有商场工作人员进行人流疏导。一位顾客对记者表示,由于家附近很多小型商超或是停业或是货品不全,让他不得不来更大型的商场选购商品。
位于北京崇文门商圈核心的新世界百货,虽然百货区人流量比往常要少很多,但去地下商场购物的人群反而增加了。商场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进入3月以来,明显感觉到客流增多,因为商场入口有专门的测体温人员,内部也有安保人员巡逻,所有工作人员都进行了防疫培训,使得服务与安全层面让顾客放心。工作人员还介绍记者加入了商场的内购微信群,表示除了商品价格与线下相同,还能提供免费包邮。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疫情期间,大型购物广场肯定备受疫情影响,但大卖场和大超市又是关系到整个民生的工程,存在消费端的刚需,大型商超有自己的规模化优势,它整体的防疫硬件水平、员工素质、服务体系优势便凸显出来。“疫情期间一些大型商超是得到国家政策支持的,比如说在广州,只有特大型商超开放营业,这其实对于大型商超就是政策红利。”朱丹蓬说。
在疫情期间,对于大型商超来讲,更多的是整体综合实力、疫情管控能力、对员工健康的管理能力等的挑战。朱丹蓬认为,越大的零售业态,其抗风险能力越强,疫情期间特定的大型卖场以及大型商超,有些生意反而要比疫情前更好,因为在采购、消费集中化的过程中,大型商超的消费红利得到进一步释放。
记者在新世界百货发现,虽然商场的营业结束时间已经提前到下午6:45,但在六点时依然有顾客急匆匆的进门购物,商场除了日常的消费用品充足外,地下超市也有专柜销售卫生防护用品。由于商场的餐饮区大多数还未营业,使得消费者主要聚集于低楼层区域消费,服务员也十分主动向顾客推荐线上购物群和商场的闪购平台。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百货商店是典型的零售大业态,它最核心的消费场景是在线下,疫情使得线下场景受到冲击,但也给传统百货商店加强数字化转型带来机会与动力。
付一夫说:“我认为这类传统百货商店应该加强与电商的合作,包括加强线上线下全融合,包括在产品、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同时,在基于消费侧这些大数据挖掘要深入研究,根据数据变化来及时反映出消费者需求偏好,进而及时的不断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服务方式等。”
不甘于线下消费人群流失,银泰百货便组织安排导购在家开展直播,实现“无接触式购物”,去年5月,银泰百货便与淘宝天猫发起“云柜姐计划”,陆续让旗下65家门店加入导购直播计划。在银泰百货天猫旗舰店,不仅有核心品牌产品展示,还有各类分会场引导消费者,在店铺微淘中,更推出了总裁直播,银泰百货CEO陈晓东定时为一些品牌站台发放红包雨。
记者从京东到家了解到,为了便于消费者线上购物,京东到家与大型商超合作,将商超搬到线上平台,通过限时购物和满减等活动为这些入驻平台积攒人气,其中大型超市和品牌店的月售量,远比其它中小型零售市场更高。见习记者 倪楠 郭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