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地,沉寂已久的新三板开始活跃起来,近期单日成交金额已达到了7亿元左右,盘中也跑出了一些“黑马”,市场面貌明显改变。
与之相应的,还有各界对新三板的关注程度也在提高。一些中介机构大力宣传新三板,鼓励客户开户,还有不少基金公司努力筹划组建专门投资新三板的基金。看来,为人们所期待的新三板的春天真的是要到来了。
“打新”这个卖点
然而此刻,人们也发现一个有很有意思的现象:一些中介机构对新三板的宣传中,大多把重点放在“打新”上,基金公司也以“可打新”作为一个卖点。当然,这样做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
这次对新三板的改革中比较多的涉及了融资问题。新的融资制度被业内称为“小IPO”,其中的发行环节包含有准公开的申购,且这种申购不同于公开市场中的市值配售,而是采取保证金申购的模式。换言之,对于掌握有较多资金的投资者来说,就有了在新三板中申购新股的主动地位。参照公开市场上新股上市的收益,显然,如果这个状况得以在新三板中延续,那么打新确实将是未来新三板中最受人关注的盈利点之一。这也难怪现在宣传新三板首先就讲打新,而且重点也是讲打新。
打新真的就是新三板最重要的看点?进一步说,新三板的改革主要就是为了解决其融资问题吗?恐怕不尽然。股转系统正式运行以来,新三板挂牌公司中也出现过融资的高潮,累计下来的规模也不算很小。但从趋势上看,则是呈现出“前多后少”的曲线。这主要是因为在全国新三板运行的初期,挂牌公司数量有限。而流动性也还不错,因此交易还算活跃,一度经常达到几十亿元的水平。这个时候进行定向融资,客户大多也有一定的收益。
但随着扩容的加快,加上在开户等方面规范化程度的提高,其流动性逐渐降低,到这个时候,不但二级市场股价大幅度下挫,一级市场的发行也不再顺利。前两年,约八成的融资计划没有得到落实或全部落实,参与融资被套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当然与宏观调控的大环境有关,但是新三板本身流动性的不足,则是一个很现实的因素。因为缺乏流动性,股票难以准确定价,自然也就无法按合理价格融资了。当一个有着上万家公司挂牌的市场,每天场内场外合计的成交金额一度只有3亿元左右时,它的融资功能自然是严重萎缩的。
提高流动性才是重点
现在,新三板进行了全面改革,内容涵盖降低投资者门槛、在原有的分层基础上再增加精选层、在精选层中实行连续竞价交易的模式等,应该说在这些措施实施以后,新三板的流动性会得到显著的改善。
这种改善能否支撑相当规模的融资呢?进一步说,改革后的新三板,既要能够吸引有发展前景、质地良好的公司,又要能够集聚认同新三板发展理念、具有较强风投意识的投资者。有了这个前提,才能够有效地发现挂牌公司的价值,并且为其提供融资支持,从而分享其快速成长的红利。在这个过程中,打新不过是新三板发展的多个环节中的一个,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还不是最重要的环节。毕竟,没有好的公司、没有足够的流动性,打新也就失去了基础,难免重演当年非公开发行时步履艰难的一幕。而作为一个高风险市场,维持必要的流动性是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所以,现在应该宣传新三板,把它的优势,以及这次改革的重点让投资者明白,知道新三板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中重要一环的地位,强调它在孵化、培育优势企业中的作用。淡化这些因素,只是渲染其打新的功能,强调可能存在的套利机会,既是本末倒置,也不利于新三板的发展,对投资者也可能构成误导。桂浩明
(作者单位:申万宏源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