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基建与“新基建”双管齐下,正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昆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宏观研究员张玮认为,从“新基建”的七大分类来看,全年总投资规模有望突破1.3万亿元。在各类资金来源中,保险资金先天具有中长期投资优势,可通过信用债、非标以及权益市场的一、二级投资等多种形式为基建投资注入强劲的源头活水。从险资的二级市场投资看,5G基站、新能源充电桩和城市轨道交通等板块,是险资青睐的投资对象。
基建投资护航稳增长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基建投资将成为托底经济的重要支撑。
张玮表示,如果今年财政赤字率确定为3%,专项债新增3万亿元,基建增速则有望达到8%以上;如果财政赤字率达3.5%,专项债新增4万亿元,基建增速将达到14%以上。“当然,这只是基于资金端的测算,并未考虑实际开工情况。”他表示。
在“新基建”方面,张玮认为,全年总投资额有望突破1.3万亿元。其中,5G基站及相关设备总投资规模约为2500亿-3000亿元;年内确定开工建设和建成的特高压线路投资约为1500亿元。
众所周知,大型基建项目和重大工程一般建设时间长,所需资金量大。基建投资大潮泛起的背后,离不开巨额资金的支持。据张玮介绍,基建投资资金来源一般包括五大部分: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以及其他资金。正常情况下,自筹资金是传统基建的重要资金来源,但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PPP和非标融资等资金来源可能受到影响,这就需要国家预算资金适度“发力”。
4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真正发挥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
张玮认为,非金融企业部门本身负债率很高,而且受疫情负面影响较大;居民部门负债增加幅度有限,所以增加负债、提振国民经济的重担只能落在政府部门头上。相较地方政府而言,中央政府的资产负债表更健康,这为适度提升财政赤字创造了先决条件。
险资可发挥长线资金优势
张玮特别强调,在当前环境下,有必要大力度放开民间投资准入门槛,使社会资本更多参与到“回报高、见效快”的项目中去,提升民间投资意愿。
从保险资金的角度来看,险资先天具有中长期投资优势,对于投资国家中长期战略具有积极作用。张玮介绍道,目前险资的主要投资范围包括利率债和信用债等固收类投资,投资比例一般在50%以上,在一级和二级市场权益类投资一般在20%-30%之间,不得高于30%,剩下的是另类投资和不动产投资。险资可以通过信用债、非标以及权益市场的一、二级投资等多种方式参与到基建投资中,为基建投资提供源头活水。“当然,由于险资的特殊属性,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而言更偏向于风险厌恶型。所以,在信用评级上会追寻评级更高的投资标的。”他说。
就二级市场投资而言,张玮认为,考虑到实际的规模和资金成本,险资往往不能做到中长期价值投资,投资标的对于市场风格变化较为敏感。对于新基建而言,投资规模较为确定的5G基站、新能源充电桩和城市轨道交通等板块,均是险资普遍青睐的对象,但由于今年的实际投资体量“并不高”,只占到全部基建投资的10%-20%,所以不能排除某些险资更偏向于传统基建和“大消费”类股票标的。记者 冷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