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您量一下体温,并在信息登记表上填写姓名、身份证号和联系电话。”斗满江韩式烤肉和平里店的工作人员热情又不失严谨的向刚进店的消费者招呼道。
《证券日报》记者于近日19时左右到店就餐时注意到,消费者比预想中要多,但仍少于疫情之前。此外,为了拉升消费额以增加利润,店内推出肉类餐品买三赠一的促销活动,带动了部分消费者的消费热情。
4月30日零时起,北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调整为二级,并相应调整防控策略。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等级下调至今,已经经过了包括五一假期在内的近两周时间,北京地区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复工进展如何?《证券日报》记者近两日就此进行了走访。
百世邻里玉桥中路便利店负责人孙女士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因为门店开在小区外,所以疫情期间没有被限制关店。不过,门店现在日均营业额和2019年同期相比仍减少1000多元。以前休闲零食类产品占销售总额的70%,现在大幅下降仅占比40%,中高端产品也基本无人问津,酒水饮料销售受季节影响和2019年同期持平。”
当记者问孙女士有何政策诉求时,孙女士表示:“政府部门已经把该做的、能做的都做了。当前状况是疫情期间消费者收入减少、消费意愿降低所导致;再加上门店后门原本直通小区,有引流获客的作用,但疫情期间后门不得随意打开,也因此流失了一部分消费者。期待消费者尽快返场。”
记者12时打开饿了么App,输入“油条”两个字,发现所卖产品包含油条的附近店面中,曼玲粥店(第一号档口倍爽食城店)的月销量排名第二,截至16时,该店的月销量为6056单。
但记者步行寻访至第一号档口倍爽食城时,发现食城实行封闭式管理,消费者不能进入。电话咨询曼玲粥店负责人张先生,他向记者透露,目前消费者只能线上点餐,外卖员无接触配送。
“今年春节假期全员只休息了5天,1月29日(大年初五)就正式开工了。目前的营业额相较2019年同期下降了30%-40%。”2018年加盟曼玲粥店的张先生坦言,希望在京人员因北京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下调而尽快复工,外地人员也能加快返京步伐。
除了餐饮业,“美容美发行业的Tony老师们”也受到关注。家住北京市东城区的倪先生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他前两天去理发时发现,店内只有五、六个男士在剪发,平时经常烫染发的女士们都没了踪影,店里的工作人员相较平日也少了一些。“不过,也算有些客流了。毕竟春节后我第一次到店时,整个门店就我一个消费者。”
就小微企业面临的消费者流失,苏宁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小微企业应先自救,如加快自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即结合自己的业务特点,与5G、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化服务提供商合作,将自身单个企业的资源以网络化形式融入整个产业集群当中,扩大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协同效应,实现技术、产能与订单等资源共享,并在提升经营管理效率的同时,降低各方面成本。此外,小微企业还能紧跟互联网时代大势,不断拓展线上业务,将自身的产品和商业模式持续推陈出新,进而为自身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付一夫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可从三个方面综合发力,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第一,帮助小微企业降低要素成本,包括小微企业用电、用气和物流成本的下调;第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财税支持,对于因疫情而遭受生产经营重大损失的小微企业适当给予财税减免,减轻企业社会保险费用的负担;第三,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小微企业可给予财政补贴支持”。见习记者 昌校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