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份,网易、京东相继在港第二次上市,并先后刷新港股年内最大规模IPO。也是在6月份,按照中国证监会的统一部署,沪深交易所先后针对红筹企业的发行上市规则做出及时调整。
大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银行事业部总经理李娜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多年来,监管层针对红筹企业的政策不断优化,目前红筹企业回归已扫清了制度障碍,回归是大势所趋,并将有助于A股上市公司产业结构的改善。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产业部副主任、研究员卞永祖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由于海外市场环境的变化和风险的增长,红筹企业回归或将活跃。
政策面召唤红筹回归
对于红筹企业的回归,监管层与时俱进,在政策层面一直不断优化。
早在2001年,证监会已将红筹股回归提上议事日程,当时要求回归企业拆除红筹结构并把控制权转向境内。这一政策虽然在落地中仍有困难,但深沪两市也有成功案例。2018年《试点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并上市监管工作实施办法》出台,对已上市红筹企业回归市值要求为2000亿元,未上市红筹企业发行条件为“最近一年经审计的主营业务收入不低于30亿元,且企业估值不低于200亿元”。今年4月份证监会发布《关于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相关安排的公告》,对红筹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并上市条件做出了增补,“市值200亿元人民币以上,且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业界认为,这大大降低了红筹企业回归的门槛。
6月5日上交所发布的《关于红筹企业申报科创板发行上市有关事项的通知》及6月12日深交所发布的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一系列业务规则及配套安排中,对红筹企业发行上市相关制度作出了针对性安排。这些具备可操作性的细节安排被业界认为是打通了红筹企业回归的最后一公里。
李娜表示,从红筹回归的政策变化看,目前监管层为红筹股回归逐渐扫清了制度障碍,对科创类企业门槛明显降低,对红筹股公司吸引力大增。
政策全方位细化
深交所新闻发言人指出,为提升创业板市场包容性,支持优质红筹企业登陆创业板,促进创业板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就红筹企业申报创业板发行上市和交易中涉及的对赌协议相关安排、股本总额计算、营业收入快速增长认定、证券特别标识、信息披露适应性调整、退市指标适用、投资者权益保障等事项做出了针对性安排,为红筹企业顺利回归创造条件。
正如上述发言人所说,此次除了在涉及发行上市方面做出政策调整,在红筹企业信息披露、退市指标适用、投资者权益保障等方面也做出了适应性调整,为红筹企业打通关节,使之更适应国内市场规则,并充分保护市场各方权益。比如红筹企业在适用创业板相关信息披露要求和持续监管规定时,如可能导致不符合公司注册地有关规定或市场普遍认同标准的,可申请调整适用;红筹企业发行股票的,在适用“面值退市”指标时,按照“连续二十个交易日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1元人民币”的标准执行;强调其投资者权益保护水平总体上应不低于境内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并保障境内存托凭证持有人实际享有的权益与境外基础证券持有人的权益相当等。
卞永祖总结说,国内市场为红筹企业回归创造了比较好的条件,在制度上做出特别安排,有利于红筹企业回归。而且,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加速,科创板、创业板推行注册制,上市流程和成本大幅降低,加之中国资本市场还处于发展过程中,潜力非常大,前景非常好,“对这些企业来说,A股市场是很好的机会”。
创业板兼具
创新集聚效应与国际化
近年来A股市场改革持续推进,对符合国家战略、科技创新能力突出并掌握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属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软件和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科创板的推出不仅丰富了市场层次,还是落实资本市场支持创新创业企业政策的充分实践,在此基础上,创业板和新三板改革将进一步丰富这一实践成果,大幅度提升A股包容性。
事实上,创业板秉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初衷,已平稳发展十年有余。目前创业板公司中,超过九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超过八成拥有自主研发核心能力,超过七成属于战略新兴产业。涌现出迈瑞医疗、宁德时代、爱尔眼科、智飞生物、乐普医疗等一系列创业板标杆企业,创业板已成长为创新创业企业的聚集地。
另外,红筹企业往往来自于较为成熟的市场,依托于成熟健全的市场结构和约束机制,而创业板经过十年多的发展国际化程度日益提升,具备对接红筹企业的基本条件。截至2020年6月份,239家公司被纳入深港通标的,152家被纳入富时罗素全球指数标的,让更多国际投资者分享成长红利。
可以预见,随着深沪两市红筹企业新规则的逐步落地,更多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红筹企业有望“回巢”,通过发挥资本市场促进创新资本形成的机制优势,改善资本市场结构,提升投资者信心,创造中国资本市场良好的发展生态;通过推动科技、产业与金融的良性循环,助力经济加快复苏,更好地服务“六稳”“六保”大局,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记者 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