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各地方、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加快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持续加大补短板力度,狠抓稳投资各项政策落实,努力应对疫情影响,取得了积极进展。”7月17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袁达在7月份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3.1%,其中二季度增长4.8%,增速较一季度回升了20.9个百分点。在投资增速快速回升的同时,呈现出3个特点:一是从投资结构看,调整优化加快,高技术产业投资由一季度的下降12.1%转为上半年增长6.3%,社会领域投资由一季度的下降8.8%转为上半年增长5.3%,明显高于全部投资。二是从区域情况看,投资正增长的地区数量稳步提升,上半年有22个省份实现正增长,其中6个省份实现5%以上的增长。三是从投资后劲看,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从1月份至2月份的下降47.1%,快速回升至上半年的增长13.5%。
袁达表示,在安排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时,发改委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点建设任务,集中力量办大事、难事、急事,截至目前中央预算内投资已下达超过90%,对补短板、稳投资发挥了积极的引导带动作用。比如,为应对疫情影响,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医疗等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补齐疫情暴露出的短板弱项。还比如,近期一些省份发生严重暴雨洪涝灾害后,先后分两批紧急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5.2亿元,支持8个省份受灾严重地区水毁项目修复和灾后重建。
财政部专家库专家、360政企安全集团投资总监唐川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上半年,除了为应对重大传染病突发事件而投资的公共卫生、医疗基础设施外,中央预算内投资还主要覆盖了水利、交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治理等有关公共服务优化的领域。同时,在新型城镇化建设领域有标杆、示范意义的雄安新区的投资也在持续加码中。在新基建领域也开始有所布局。整体来看,中央预算内投资也在遵循“发展‘刀刃上’的项目”之理念,并在许多项目中充分调用地方政府产业基金、银行、多边银行以及其他投资主体的资金,做出了许多市场资源整合的优质案例。
数据显示,从投资项目审批看,6月份,国家发改委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8个,总投资114亿元,其中审批4个,核准4个。上半年,国家发改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54个,总投资4944亿元,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高技术、能源、农林水利等行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上半年中央预算投资主要致力于调结构、补短板、稳投资。一方面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多,加快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另一方面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同时,集中力量落实重点建设任务,包括补短板、稳投资以及加强应对疫情洪灾等。
盘和林表示,今年以来中央预算内投资积极调整投资结构,优化投资方向,精准投资,加快补齐我国在公共卫生防控、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短板,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并且加快推进“两新一重”建设,激活消费潜力,以改革扩内需,提升我国经济应对疫情等外部冲击的巨大韧性与能力。
唐川则认为,中央预算内投资所参与的项目,一是属于“两新一重”框架内的核心项目,对于地方而言,本就是对“短板”的有力补充;其二,中央投资项目,不仅为项目带去了资金,也为地方带去了新的投融资模式、新的资源,由此,地方可以更为快速地与各类资方建立联系与信任关系,从而可以更为有效地使用中央参与设计的投融资模式。当然,中央预算内资金参与项目,对项目本身就是一种隐形增信,为项目方未来使用资产证券化等模式融资,以及用专项债模式补充资金带来了更大的可能性。
袁达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会同有关方面,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两新一重”等关键环节和短板弱项领域,精准筹资、精准项目、精准施策,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合理扩大有效投资,进一步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
一是切实用好投资资金。加快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加大对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支持力度,督促指导各地方加快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执行和项目建设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推动专项债券资金尽快落实到具体项目。
二是强化项目要素保障。督促指导各地方按照“要素跟着项目走”的要求,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用地保障,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实施。深入开展“疏解治理投资堵点专项行动”,帮助解决项目单位的实际困难。
三是加强重大项目储备。督促指导各地方和有关方面,分级负责、分领域推进,依托国家重大项目库加强项目储备。深化项目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加快各环节审批手续办理进度,加快项目开工建设进度。记者 苏诗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