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国家税务总局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今年清明节假期(4月3日-4月5日),全国居民消费市场持续活跃,与去年清明节假期相比保持较快增长,在疫情防控形势较为平稳的前提下,住宿服务业销售收入首次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
消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促消费扩内需,专家建议需要多方面发力,让消费者愿意消费、敢消费和能够消费。
住宿服务业销售收入
首次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清明节假期消费保持较快增长,主要受疫情防控得到有效控制,各地放宽出行限制和服务业经营限制,只需凭借健康码就可以出行,而春节期间就地过年被抑制的消费需求得以释放,引发餐饮文旅等服务性消费回暖。
去年清明节假期,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居民消费实现恢复性增长,今年清明节假期在此基础上延续较快增长势头。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今年清明节假期全国零售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7.8%,两年平均增长10.9%,其中,粮油蔬果、自行车等代步设备、通信设备、服装鞋帽消费增速较快,分别增长41.9%、40.7%、25%、22%。
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今年清明节假期,受出行及返乡探亲需求集中释放带动,住宿服务业销售收入首次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据统计,住宿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91.5%,两年平均增长6%。其中,民宿服务、经济型连锁酒店、旅馆增长较为平稳,分别增长90%、73.9%、64%,两年平均分别增长14.8%、7.3%、9.6%。餐饮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81.7%,两年平均增长8.5%。受周边旅游及多元化娱乐带动,旅游相关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89.2%,文体娱乐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4.7%。
苏宁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付一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清明节假期,消费市场延续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很多平台上的酒店订单数量与部分景区的收入甚至超过了疫情之前,国内出游人数也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九成以上,这些要归因于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的稳定向好、疫苗接种普及程度的加大、不同地区之间通行的放开等。
需要加快破除
制约消费的障碍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清明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02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44.6%,恢复至疫前同期的94.5%。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71.68亿元,同比增长228.9%,恢复至疫前同期的56.7%。国内旅游市场正在有序复苏,由于近程旅游占比高、旅游产品价格低、景区减(免)票等原因,旅游消费完全恢复尚需时日。
“需要注意的是,清明节假期旅游行业的收入端的恢复进度要明显慢于出行端,不过,这并不能说明当前居民消费的复苏出现了问题。究其原因,不少人由于此前‘就地过年’未能返乡,都选择清明节假期返乡与家人团聚,而不是出去旅游。同时,很多人外出游玩都选择周边游或者短途游,并采用自驾方式,再加上部分景区减免门票等因素的作用,导致人均旅游消费偏低,如此便出现了国内旅游收入仅为2019年同期56%左右的局面。”付一夫表示,展望未来,后续伴随着国内疫苗接种的进一步普及,国人的出行半径将会进一步被打开,而旅游收入的恢复亦是存在明确预期,预计“五一”假期的旅游市场应该会有不错的表现。
付一夫认为,促消费扩内需,归根结底是要着力释放14亿人口的大规模消费潜力,让人们敢于消费、愿意消费,这就需要加快破除制约消费和抑制消费的一系列障碍,继而让被抑制的消费得到释放。
他认为,具体应从四个方面予以发力:第一,要继续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着力缩小收入差距,切实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第二,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要妥善处理居民的养老、医疗问题,以此来解决民众消费的后顾之忧;第三,要改善偏远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并规范消费市场秩序,优化消费环境,以此来激发国人的消费潜力;第四,要继续支持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和经营,从而稳住民众就业,有了稳定的工作,才能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才能稳定民众的消费能力。
刘向东表示,今年促消费的着力点仍是在加快消费回补和消费潜力释放,对消费回补,这需要进一步加快疫苗接种后放宽出行和经营条件,引导人们有序走出户外。同时,鼓励各企事业单位提前采取带薪休假政策,引导餐饮文旅等消费回补,促进汽车住房等大宗消费回暖。此外,还要深化医疗、教育、托幼、家政等服务性消费,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社会保障支持体系,让消费者愿意消费、敢消费和能够消费。记者 包兴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