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来军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郑茹怡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2022年是河北雄安新区设立5周年,也是 “显雏形、出形象”的关键之年。立足于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以科学实干铸就新时代“未来之城”,雄安新区建设5年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国家级新区河北雄安新区。2018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了《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作为指导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基本依据。2021年,《“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加快启动区和起步区建设,推动管理体制创新”。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雄安新区的设立正值党的十九大召开前期,以解决京津冀发展面临矛盾和问题起步,目标却是整个中国全局发展、长远发展。
经过5年建设,雄安新区向世人展现出崭新面貌:重点疏解转移项目有序落地,多举措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绿色施工体系初步形成,绿色运输体系有序推进;“新基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重点区域5G全覆盖实现;能源结构调整优化成果喜人,污染防治攻坚取得显著成效;生态质量和环境持续向好,白洋淀各项生态指标日趋改善;国内外高端、高新企业入驻加快,财政制度改革有序推进;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河北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是党中央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给城市综合改革提供了良好机会,给其他城市提供了示范与借鉴,能加速南北经济均衡发展与内陆开放步伐,实现中国各区域平衡发展,能促进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促进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有机结合,不断完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
但是,要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高质量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一极,雄安新区仍任重而道远。
首先,要聚焦承接疏解“牛鼻子”。在规划建设雄安新区过程中高度重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的衔接,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协调发展、融合发展、错位发展。抓住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的机遇,提高自身比较优势与吸引力,吸引创新产业和研发部门,形成知识密集型产业聚集,提升核心竞争力。
其次,聚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进一步开发地热资源,缓解京津冀地区对煤炭资源的依赖,改善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引领中国城市的能源结构转型。继续推进白洋淀水系治理,以雄安新区建设带动整个京津冀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环境质量的提升。
再者,要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与对外开放。积极吸纳与聚集创新要素资源,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利用。坚持数字城市与现代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打造全球领先的数字城市。从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角度深刻认识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天津滨海新区自贸试验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打造雄安新区建设期的对外开放节点和自由贸易通道。助力雄安新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竞争合作。
五年来,雄安新区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未来要继续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理念,完善规划体系,制定配套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强化政策保障,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规划有序有效实施,以改革突破增红利、以创新动能增活力,努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让雄安新区“经得起历史检验”。(责任编辑:王鑫 乐水 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