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CPI同比上涨1.3%,环比下降0.3%。1-10月平均,CPI比去年同期上涨1.4%(11月10日国家统计局网站 ).
10月份CPI与今年物价控制目标3%比较低1.7个百分点,与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比较,正利率水平 。目前CPI不是是否能控制在今年目标之内的问题,而是是否进入通缩的情况。
10月份CPI同比上涨1.3%,比9月份的1.6%走低0.3个百分点,比8月份的2%下降0.7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下降且降幅不小,折射通缩阴影隐现。
从国内看,主要影响因素是部分分类同比涨幅回落,10月份猪肉和鲜菜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5.8%和4.7%,涨幅分别比上月回落1.6和5.7个百分点;部分分类同比降幅扩大,蛋和羊肉价格同比分别下降13.8%和7.0%,降幅分别比上月扩大3.6和0.6个百分点。部分服务价格同比涨幅依然较高,挂号诊疗费和家庭服务价格同比涨幅分别为14.4%和7.2%。
一些国际因素使得国内CPI“失真”现象也不容忽视。特别是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低位徘徊必然促使海外依存度高的物价走低。这个因素既是不可抗拒,又是好现象。基础性产品价格走低,减轻经济负担和实体经济生产成本。
CPI连续两个月下降引发对通缩的担忧,背后反映的是内需严重不足,快速萎缩。这与日前公布的进出口外贸数据是吻合的。1-10月进口下降15.2%,10月单月下降16%。目前内需每况愈下不仅反映出调结构效果不大,而且已经成为经济放缓的首要原因。刺激内需,启动消费或成为当务之急。
这使人们立马想起货币政策,想起降准降息。按理说,货币政策应该紧盯物价走势和就业状况两大指标。目前物价出现通缩迹象,货币政策理应有所作为。
但必须理清两个问题,首先,去年以来已经六次降息五次降准,可以说目前是货币政策超级宽松阶段,远远超过应对金融危机时期。不过,内需消费以及经济走势却背道而驰、不买账。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遭遇问题。
其次,一味降息降准、放水货币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加大人民币贬值压力,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不利于眼前加入SDR.
当然,经过一年多罕见降息降准,继续操作的空间也非常有限了。
如果货币政策必须发挥作用不可,那么降准比降息要有利一些。当然,降准与否还要根据外汇占款变化情况而定。
另一个担忧是过度降准降息放水货币,已经出现实体经济难以吸收而流入到股市等虚拟经济里,从而推高金融风险。这是必须要警惕的。
怎么办?货币政策可以使用降准与逆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以外,提振内需必须依靠财政政策,其中大幅度降税、全面性降税,大力度削砍收费项目应该是首要措施。比如,个税起征点又到了再次提高的时候了。附加在商品中过高的间接税也到了较大幅度下降的时候了。
总之,10月份CPI数据低迷告诫我们到了下壮士断腕之决心提振内需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