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通正式运行已经整整一年了。回想当初开通时,不少人都提到,有了沪港通,上海和香港两个证券交易所也就实现了互联互通,这样将有助于缩小在两地同时挂牌的中资上市公司A、H股之间的价差,从而进一步推动境内资本市场走向成熟,并且加快其实现国际化的进程。
但是,一年下来实际情况则并非如此。A、H股之间的价差,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原有基础上又扩大了40%左右。如果说在过去,由于沪港两个市场是相互隔绝的,投资者很难直接投资对方的市场,从而使得同一家上市公司在两个交易所的交易价格出现一定的差异,那么现在通过沪港通的渠道,客观上是实现了投资者在对方市场的自主投资,但是为什么两地还有价差,并且这个价差还会进一步扩大呢?
其实,出现这种状况是必然的。这里的原因可以两方面去找,第一是沪港通提供的只是一个交易通道,也就是为不同市场的投资者解决买卖对方市场挂牌股票的条件,但并没有进行股票转换的功能。也就是说,境内投资者通过沪港通买了香港的H股,他并不能将股票拿回到境内市场转换成A股,这也就意味着,两者之间不存在套利的机会。因此,即便在港交所买入了便宜的H股,也只有等到它涨上去以后才能卖出盈利,而不可能转为价格相对高些的A股,在上交所直接卖出。所以,在这里的互联互通,并不会带来两个市场之间价格趋于一致的必然结果,而只是给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原因之二,虽然有了沪港通,但是境内外的市场环境、投资理念、投资者结构、行情运行特点等,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不可能一下子接轨。对于境内投资者来说,由于市场无风险利率相对还比较高,因此投资股票更多是关注其价格弹性而非红利分配,由此也就导致对于题材股的强烈追捧及对于蓝筹股的相对漠视。洛阳玻璃A股价格可以比H股高出好多倍,而中国平安的H股又往往会高出A股不少,这就是很典型的因为投资理念不同所导致的股价差异。显然,由于双方在这些方面的思维大不相同,所以即便有了沪港通,两者之间的价差还是无法获得解决。另外,总体上境内证券市场还是管制比较多,投资者的选择也比较少,因此股票估值相对容易偏高,相反香港市场是全球配置的市场,投资机会更多,同时这个市场本身又具有离岸市场的特点,因此股票的估值也就相对容易低一些。再有就是,境内市场属于典型的政策市,波动比较大,这客观上也表明操作机会比较多,这也令香港的投资者较为愿意通过沪港通来买卖A股,而境内的投资者则不太会去买卖股性相对平稳的香港股票,导致“北上”和“南下”的资金差额比较大,资金流动的这种不平衡,自然也就使得两地之家的股票价差会加大而不是缩小。
从理论上来说,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市场上出现不同的交易价格是很自然的,不可能通过什么途径彻底消除。即便是存在套利机制的场所,情况也是这样,否则也就没有套利空间了。所以,对于A、H股价差的存在,应该理性对待,承认其客观性,无需刻意去解决它。另外,就沪港通而言,它也没有解决缩小A、H股价差的功能,无论是这个价差的扩大还是缩小,其实都与沪港通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搞沪港通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两个市场的互联互通,推动开放,这是一个战略目标。至于解决A、H股的价差,不过是一个功利性的目的,并非沪港通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