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CPI 1.5、高于10月(1.3)、高于一致预期(1.4)、也高于我们的预测。公布构成看,食品与非食品均0增长:食品中蔬菜与水果价格涨幅较大;非食品中,医疗保健涨幅扩大、交通通讯跌幅较小。
事实上,11月统计局50个城市的食品价跌幅不小(-0.9),导致食品价格涨幅超出我们预期的因素,可能是季节性与天气因素,以及历史上的调节项——“水果”;非食品方面,“显性”的环比数据零增长,显示通缩格局并未强化;本月核心通胀1.5,与上月持平。
我们理解CPI的运行规律分为三个阶段:过去较长时间,PPI跌幅巨大,而CPI涨幅温和,反映企业层面的恶化先于财政与居民收入的调整(阶段一);
8月以来,情况有所变化。CPI台阶式滑落,核心CPI逐月下滑,食品价格疲弱的同时,非食品通缩传导,也逐渐从资源品蔓延到服务等领域(阶段二);
随着僵尸企业清理、工资粘性终结,未来关于人的价格表现可能进一步放缓;同时房价调整压力逐渐加大,居住类价格的涨幅也将趋缓(阶段三).
临近2016,短期季节因素、春节因素对消费品的扰动是表层现象,CPI读数上可能出现波动,例如1月可能出现回升;但趋势上看,CPI低位运行,是经济转型特定阶段的内生结果,阶段三必须经历。
未来存在一定的政策对冲因素,例如降低政策利率、强化引导,去化地产库存稳定房价,但只起到减缓通缩预期的效果,预计2016年的CPI 增长1.4%,并呈现低位钝化特征;
而由于去产能的影响,预计2016年PPI跌幅将收窄,消费品与工业品的价差出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