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优开道,健康险迎大机遇
12月1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保监会发布关于实施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政策试点的通知。根据通知,健康险税优试点将在4个直辖市、27个省会城市进行。保监会已在今年8月20日发布《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保险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对享受税收优惠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做采取万能险方式,承担医疗保险和个人账户积累两项责任。规定中端医疗保险保费比例的20%应作为健康管理支出,赔付率(指赔款支出占保险费收入的百分比)不得低于80%,若有低于80%的差额部分平均返还到所有被保险人的个人账户。同时规定个
税优健康保险产品设计应遵循保障为主、合理定价、微利经营原则。
2014年以来,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进入快车道。从2014年到2015年,健康险税优从框架到内容逐步形成和完善。健康险保费近两年增速一直保持着高增长,至2015年10月保费收入占比达到了9%,然而离国际标准30%相距甚远。税优政策的推出有利于实现保险结构的合理化,实现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保衔接互补,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扩内需、调结构。
根据规定,试点地区个人购买符合规定的健康保险产品支出按照2400元/年的限额予以税前扣除,实为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每月提高200元,则按现在个税起征电3500的水平,购买合格健康保险产品的投保人个税起征点将被变相提高到3700元/人。对于月收入6000、8000、10000的纳税人来说,若购买足额健康险产品,则每年可享受72元、240元、540元的税收优惠。现在个税缴纳人数2800万人,假设其中30%-50%的人为税率敏感人群,则税优政策可带来200亿-330亿健康险保费收入。然而“微利经营”的政策对保险公司的产品设计、营销方案、风险控制等方面提出了高要求,窗口机遇的同时带来了盈利模式的挑战。这对于产品设计能力强、营销渠道广、精算专业队伍强的大型商业保险公司来说是一次进阶的机会。推荐新华保险、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平安。
m1再创新高,投资正当其时
M1增速持续上升,市场流动性充裕。12月11日央行发布11月金融统计数据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11月末,M2同比增长13.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0.2个和1.4个百分点。M2超过全年目标1.7个百分点,高于三季度末GDP增速6.77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商业银行购买地方政府债券等证券投资供给了大量货币,货币供应总体充裕。M1同比增长15.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1.7个和12.5个百分点。M1同比增速连续5个月保持上升态势,反映出市场流动性充裕,投资性需求的增加将对股市行情发挥积极作用。回顾我们的经典报告《M1定买卖》,M1增速超过10%,正是行情活跃时期,目前是绝佳的投资窗口。在金融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持续推进下,大金融有大机会。
社融增速微降,融资向政府部门集中。11月份社融增量1.02万亿元,同比增速-10.99%,环比增速113.97%。社融增量较10月大幅度上升,主要是因为季节效应影响。经测算,社融存量136.2万亿元,同比增速12.0%,较10月下滑0.3个百分点,增速延续了下降的趋势。因为今年以来的债务置换将原来属于地方融资平台的存量债务转变成政府部门债务,而地方政府债务并不包含在社融统计范围内,为还原该因素,我们计算社融增量累计值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量累计值之和的同比增速。我们看到调整后的融资规模同比增速11月份为13.61%,增速连续7个月维持上升趋势,大幅高于调整前的社融增速。反映出一方面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增加,提升了社会流动性,另一方面社会融资继续从私人部门向政府部门转移。
人民币贷款和直接融资占比提升。从社融结构上看,11月份社融新增1.02万亿,其中人民币贷款和直接融资占比显著提升,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8873亿元,股票和债券的直接融资增加3926亿元,占社融新增的比例分别为76.21%和20.73%,较去年同期分别增加12.58和19.41个百分点。外币贷款和表外融资持续萎缩,分别下降1142亿元和1937亿元。
人民币贷款增速保持平稳。11月份人民币贷款余额93.36万亿元,同比增长14.9%,增速比去年同期高1.5个百分点,比上月低0.5个百分点。因为自2015年起,人民币贷款包含拆放给非银金融机构的款项,导致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速被高估。排除该因素,我们看到不含非银金融机构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75%,增速比去年同期0.35个百分点,比上月低0.1个百分点。住户和非金融企业贷款需求趋于平稳。
居民住房贷款和公司短期贷款增加。对新增人民币贷款分部门看,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7089亿元,主要是居民中长期贷款和非金融企业的短期贷款增加。住户部门贷款增加3844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3278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5011亿元,其中包含票据融资的短期贷款增加337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317亿元。资产荒下,银行加大对居民住房贷款的支持力度,推动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惜贷情绪和利率下行,公司贷款期限向短期限转移。非银金融机构贷款减少1671亿元,资本市场行情升温,非银金融机构贷款需求相应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