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过剩产能宣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点评
事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8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2015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部署2016年经济工作,重点是落实“十三五”规划建议要求,推进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们的观点是:向过剩产能宣战!
摘要:
十三五开局之年,结构性改革攻坚。会议定调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提出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强调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大力推进国企、财税、金融、养老保险、医药卫生体制等改革。
去产能需壮士断腕,聚焦传统过剩产业。五大任务中产能去化居首,并辅以处置不良资产、严控新增产能、保障再就业、多并购少破产等配套政策。亮点一是资本市场配合兼并重组,二是提出破产、再就业以彰显决心。
明确减税降费,降低企业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财务成本、电力价格和物流成本等6类企业成本。三大亮点: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精简归并五险一金、推进电价市场化,对应财税改革、社保改革和资源品价改。
消化房地产库存。从多方面着手提高住房需求,一是落实户籍改革,允许非户籍人口落户,通过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二是鼓励购买库存商品房出租,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三是鼓励房企适当降价;四是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
扩大有效供给,补短板。主要围绕劳动力和资本两大方面,通过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打好脱贫攻坚战、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等来提高劳动力的生产效率,通过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培育发展新产业、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等提高资本的生产效率。
去杠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首先去产能攻坚意味着信用风险高发,明确信用违约要依法处置。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要继续置换、有效化解。规范各类融资、坚决遏制非法集资,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正文:
一、十三五开局之年,结构性改革攻坚
会议指出,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会议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淡化经济增长,重视结构改革。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淡化了经济增长这一目标,而简单以“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带过。同时,会议强调了明年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繁重,并提出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重点任务均聚焦于调结构领域,这与以往“经济增长、三农、区域经济、民生、改革开放”的范式化表述截然不同。这意味着,2016年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将是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
五大政策支柱相互配合。会议同时强调:
1)宏观政策要稳,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实行减税,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适当增加必要的财政支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旨在降低融资成本,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优化信贷结构,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2)产业政策要准,旨在推动形成新的增长点,坚持创新驱动以激活存量、补齐短板。
3)微观政策要活,旨在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力,提高有效供给能力,通过创造新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消费需求。
4)改革政策要实,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把握好改革试点,调动地方积极性,发挥基层首创精神。
5)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
二、去产能需壮士断腕,聚焦传统过剩产业
会议提出五大任务,其中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居于首位。以往受就业底线思维制约,去产能效果有限,且较为分散。若我们把制造业投资增速降幅超过10%作为产能扩张放缓的信号,则2011-2013年间仅有汽车、化学原料及制品、钢铁、非金属矿制品和煤炭等个别行业。而2013年底《工业信息业运行报告》则称“当前,我国产能过剩已呈现出行业面广、过剩程度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产能过剩从钢铁、有色、建材、化工、造船等传统行业向风电、光伏、碳纤维等新兴产业扩展”。因而以往去产能不但力度不足,且精力较为分散。
但不同于以往,本次产能去化聚焦于传统产业,尤其是过剩产业,且具备配套措施。会议强调要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研究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处置,妥善处理保持社会稳定和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系。会议明确了以处置不良资产、严控新增产能、保障再就业、多并购少破产等配套政策。其中的亮点,一是资本市场配合兼并重组;二是明确提出破产、再就业,彰显了去产能的决心。
第三,明确减税降费,降低企业成本
会议明确降低六大类企业成本,包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财务成本、电力价格和物流成本等。三大亮点分别是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精简归并五险一金、推进电价市场化,对应财税改革、社保改革和资源品价改。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直指企业运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类高成本问题。高成本是供给侧的最致命硬伤,持续收缩的需求叠加高企的成本、费用,令企业盈利雪上加霜。而在需求整体不佳的大背景下,未来唯有依靠降低成本来改善企业盈利、提升资本回报。针对这一问题,会议指明了全方位降低企业成本的六大改革方向:
1)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清理规范中介服务,降低行政体系对企业造成的效率损失。
2)要降低企业税费负担,进一步正税清费,强化税收法定,清理各种不合理的非税费用,营造公平的税负环境;研究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减轻企业税收负担。
3)要降低社会保险费,研究精简归并“五险一金”,降低企业人力成本,进一步释放劳动力市场活力和企业发展动力。
4)要降低企业财务成本,金融部门要疏通利率传导渠道,提高资金可得性和配置效率,创造利率正常化的政策环境,为实体经济让利。
5)要降低电力价格,电力是各项生产活动的基础,通过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疏通能源与电力价格之间的传导渠道,使较低的能源价格能够传导至下游生产企业。
6)要降低物流成本,推进流通体制改革,提高商品流动效率,促进商品生产和消费。上述举措中,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率、精简归并“五险一金”、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成为降低企业成本的三大亮点。
第四、消化房地产库存,五大措施提高住房需求
当前我国地产库存依然偏高,尤其是二三线城市库存居高不下。过去十几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巨大,且农村人口大量迁移到城市,催生了房地产市场的大辉煌。新开工住宅套数从98年的不到200万套到08年近800万套,2010年又跃升至1200万套,并在随后几年中保持了这一高位。但现在我国人口结构出现拐点,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尽管中国城镇化率仅为53%,还有上升空间,但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改革滞后限制了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当前二三线城市地产库存尤其高,而地产又通过银行、信托、甚至民间借贷等途径与金融体系交织在一起,积聚了金融风险,去库存刻不容缓。
为提高住房需求,实现去库存目标,中央提出五大措施:
一是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允许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使他们形成在就业地买房或长期租房的预期和需求,意在提高对商品房的购买和租赁需求,也暗示未来新市民将是地产库存消化的重要力量。
二是要明确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方向。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此举与12月1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的表述相一致,意在提高对公租房的需求。
三是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自然人和各类机构投资者购买库存商品房,成为租赁市场的房源提供者,鼓励发展以住房租赁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企业,意在通过提高租房供给间接增加购房需求,未来房企从售房转变为租房商或称为一种创新的库存消化模式。
四是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主动降价。开发企业应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此举意在鼓励房地产企业主动降低库存。
五是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这或许意味着在部分有效需求不足、库存较高的城市,“限购”、“限贷”、首套房认定标准、二套房首付比例等行政性限制措施,会逐步放松甚至取消,改善性需求或得到释放。
第五、扩大有效供给,补短板
主要围绕劳动力和资本两大方面,通过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打好脱贫攻坚战、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等来提高劳动力的生产效率,通过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培育发展新产业、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等提高资本的生产效率。
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我国现行脱贫标准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为2300元,2014年现价脱贫标准为2800元。按照这个标准,2014年末全国还有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而通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从时间序列上看,通过采取过硬的、管用的举措,未来每年减贫1000万人的任务是可以完成的。而从结构上看,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可合计减贫5000万人,而通过全部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可实现余下2000多万人的脱贫。
第六、去杠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首先去产能攻坚意味着信用风险高发,明确信用违约要依法处置。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要继续置换、有效化解。规范各类融资、坚决遏制非法集资,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产能过剩行业债券违约或由点到面,违约将呈常态化,防范信用风险成为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