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闻稿发布,纵观全文,基本涵盖了三个内容,一是解决以房地产为典型代表的产能过剩;二是农民工市民化,三是供给侧改革。
房地产的产能过剩,本人在《中国房地产,救与不救,拐点都在那里》一文中有详细描述。本次会议系统地表述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
中国的房地产产能过剩,准确地说,应该表述为建筑业产能过剩,形势之严峻,丝毫不逊于1929年美国的情况。1929年美国大危机之所以影响如此深远,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建筑业大衰退。1920年,美国总人口为10602 万人,家庭数量为2435 万户。城镇人口占比为51.22%.1920年代前半期,美国本土新建筑总量翻了一番。当美好的建筑繁荣景象破碎时,居民建筑受到的打击最大,启动的新房屋数量下降了90%还要多,从1925年的937,000套下降到1933年的93,000套。当建筑业衰败时,它的乘数效应和关联作用就变成负面的了。
房子和面包不一样。如果一个人今天面包吃多了,明天还是要吃的,不然明天会饿;如果有人房子买多了,恐怕10年不买房也是可以的,而所谓的刚需,也会无限延期。中国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建筑业繁荣。2013年,建筑业住宅竣工达到28.63亿平米,所有房屋竣工为42.34亿平米,施工面积达到124.98亿平米,人均分别达到2.09、3.09、9.14平米,严重超越了建筑业泡沫警戒线。建筑业的衰退,伴随着人口的分层。高端阶层人口的聚居将带来有关区域房产价值的坚挺,而大多数区域的房产价格将经历长期的低迷。
农民工市民化的思路,与笔者2013年一篇题为《主动城市化中的农地资本化与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的学术报告思路完全一致。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的表述更加全面:“要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
对于供给侧改革,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加系统地表述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人在专著《中国转型观察》(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中有较为全面的讨论。经济学有关供给与需求的思想,无非两类,一是供给创造需求,主要指新产品和新品牌;二是需求决定供给,主要指需求的数量和价格。有了新产品的供给,或者有了新品牌的供给,才会有相应的需求,否则,即便需求再旺盛,也不可能得到满足。例如:康熙皇帝贵为九五之尊,也没有看过电视,没有乘过飞机,没有用过海飞丝洗发水,那是因为那时候没有相应的供给。 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应着力推动新产品新品牌。其中,新产品,是指中国目前没有的,并非要世界首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