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洁雪 深圳报道
汤森路透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球并购交易额较上年同期下滑了23%,然而,在全球并购降温的大环境之下,中资企业出海投资的热情却不降反升。
根据汤森路透的统计,今年以来中资企业海外并购规模已占全球跨境并购规模的47%。而今年规模排名居前的五笔跨境收购中,有四笔涉及中国企业竞购美国和欧洲资产,资产总价值达617亿美元。
另据全球并购数据Dealogic截至1月18日的数据,今年已经有102起中企发起的并购案,交易总额达816亿美元,同比激增了近7倍。
中企跨境并购如此逆势的火爆形势能否持续?未来又将呈现何种特点?热潮背后哪些风险值得警惕?种种疑问值得一探。
新兴行业出海将成主流
在被问及对2016年中资企业跨境并购趋势的看法时,多位受访人士认为,火爆将继续蔓延。大家普遍预期,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推进,将有更多的中国企业选择走出海外,其中,新兴行业将成为参与跨境并购的主要力量。
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主任龚晓峰就向记者表示称,“我认为2016年我国跨境并购的火热将会持续,特别是以技术类企业为代表的新兴行业并购事件将越来越多。”
龚晓峰谈道:“为何这么认为,因为中国要从依靠过去的传统要素增长、粗放式增长转到依靠创新发展方式、集约型方式带动,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和国际运作经验,而这些都是我们欠缺的,因此国家也鼓励国际技术合作。未来几年,围绕中国制造2025,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一些新兴行业,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境并购事件。”
事实上,从这两年中资海外并购标的所在行业的情况来看,TMT行业已经成为绝对的引领者。据晨哨数据显示,2015年中资企业海外并购标的分布在TMT行业的交易宗数有91宗,其中,披露金额宗数有58宗,披露金额达到611.72亿美元,占比高达26.96%,在所有行业中居于首位;而2014年并购标的分布在TMT行业的披露宗数为50宗,披露金额为234.06亿美元,占比为25.59%,同样排名第一。
另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中资企业跨境并购分布在农业/食品、文教娱乐两个行业的标的数量和披露金额较2014年同期明显增加。尤其是农业/食品行业,2015年其披露的并购金额仅次于TMT行业,达到489.81亿美元,是2014年的10倍,足见该行业在跨境并购领域极速上升的活跃度。
业内预期,上述行业在跨境领域的积极性在2016年有望延续。晨哨网联合创始人之一罗小军就向记者阐述了其观点。罗小军谈道:“从行业而言,并购的热门行业基本清晰。热门一级行业依然是TMT、农业、消费品、医疗健康、能源矿产、房地产、文化娱乐体育等。根据晨哨大买手上用户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需求集中在医疗健康、TMT、能源矿产、交通运输以及其他制造业。”
在展望2016年中资企业跨境并购的整体趋势时,罗小军认为,“中资跨境并购将有望继续保持30%以上快速增长。”
民企主导地位将延续
跨境并购火爆趋势不减之下,关于民企和国企谁将成为日后出海的引领者,也成为业界关心的话题。而从2014年、2015年这两年中资海外并购买方企业性质分布的情况来看,民企主导的地位正在逐步建立。
根据晨哨数据显示,2014年买方为国企的跨境并购交易宗数为88宗,其中有58宗披露了交易金额,金额占比为41.47%;民企的交易宗数有235宗,192宗披露交易金额,金额占比为55.72%,民企在交易宗数和金额上都超越了国企。
而从2015年的情况来看,买方为国企的交易宗数为97宗,民企的交易宗数为367宗,后者是前者的近4倍;披露金额方面,国企的披露金额为132.53亿美元,占58.41%;民企的披露金额为93.02亿美元,占41.0%,稍落后于国企。
对此,深圳一位私募投资人士梁军(化名)向记者表示,“国企在体量方面多为重量级,因此虽然出海的国企数量不多,但在并购金额方面却占比较多。但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民企的买方数量相较2014年是明显增加的,与国企相比更是大幅领先,民企的这种优势地位接下来将进一步巩固。”
罗小军也认为,“从交易宗数上而言,民营企业其实早已经成为对外投资和并购的主导力量,民营企业主导的地位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延续。”
龚晓峰同样认为,以国企为主的局面将进一步被打破,民企在跨境并购中的主体优势地位将会延续。他认为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而互联网领域的并购是中资企业跨境并购最多的;二是国有企业对投资风险的考核制度、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尚未进一步完善,国企负责人不敢冒更大的风险。而且国有企业决策程序比较复杂,效率总体上比较低,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
不过,龚晓峰并不否认国有企业在出海方面的独有优势。他谈道:“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具备人才基础、品牌影响力、技术水平和质量标准管控能力等优势,抗风险能力较强,在目标国的信用度比较高,打大单能力较强。”
确然,从中资企业跨境并购纪录来看,大金额的跨境并购多是由国企完成的。今年2月,中国化工集团就以约4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瑞士农化集团先正达,完成了中企海外投资进程中史无前例的一笔大单,创造了收购规模的新纪录,足见国企在跨境并购方面的实力。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跨境并购热潮的进一步持续,越来越多的民企将出海投资,而国有企业也将凭借其独有背景,在跨境并购市场展开身手。
热潮背后风险需谨慎
值得提醒的是,在中资企业跨境并购日趋频繁之下,早几年中资企业跨境并购失败率高企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而跨境并购背后的一些风险也时有发生。
罗小军谈道:“跨境并购的风险比境内并购一般会多。汇率风险是其中之一,支付角度而言,在人民币贬值通道上,及早做好外汇掉期安排,有利于降低支付成本。从资产配置角度而言,多配置美元资产。跨境并购另一风险是跨文化与跨政治的差异带来的风险,比如尽调不充分导致估值太高财务风险放大和整合运营计划搁浅,原本计划好收购标的改造运营因为政府换届而泡汤,当地政治稳定和地缘政治变化带来的风险,企业可以通过购买各种(并购)商业保险进行对冲。”
从近些年来典型的并购失败案例来看,跨境并购确实涉及到多个维度的风险,除了项目本身的融资风险、汇率风险、税务风险与法律风险以外,一些政治风险更是防不胜防。
龚晓峰表示,“相对而言,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环境相对稳定,市场风险和政治风险等各类风险比较小。但诸如东南亚市场、新兴国家市场具备较大的市场潜力,因此中资企业前往这些市场同样比较积极。”
龚晓峰特别针对中小企业在跨境并购时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他谈道:“首要问题是复合型国际人才的欠缺。跨国并购涉及面广,相关人员不光要懂外语,还要求懂经济、产业、法律、并购标的国的国情等,中小企业在这方面的人才储备是不足的;第二,中小企业在国外的各种渠道几乎都要从零开始,国际化运营经验不足,实力不够;第三,中国的协会没有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能力,社会组织能力不足,难以提供帮助,而国外的相关协会都是很强的;第四,如前面提到的,现在企业走出去的很多都是转型国家,这些国家相对落后,市场不规范,甚至可能发生政治变局,具有很大的投资风险。”
在防范风险的考虑下,不论是对国企还是中小民企,龚晓峰都不主张完全控股的形式。他强调,“控股应该尽量谨慎,毕竟我们的国际化时间短,国际运营经验不足,对国外境外风险管控能力不足。国企可以趁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比较低和经济不景气的市场机会,化危为机,参股国外有关资源企业和科技企业。而中小企业想要蛇吞大象本身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
不过,龚晓峰也承认,“新兴产业的培育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赢者通吃’的规则没有改变,企业都希望尽快成为行业的龙头老大,都希望’一招鲜,吃遍天’。”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跨境并购日趋盛行,有关政府部分也提供了一些针对性的帮助服务。
如上海市商委2014年起用政府采购的方式每年培养两千余人次的跨境经营人才培训,对中小企业跨境经营人才培养带来帮助;在海外投资保险购买上,政府提供补贴,对于中小企业也特别有帮助。
罗小军谈道:“我认为,企业归企业,政府归政府,市场归市场,国家归国家。政府不要试图从事企业做的事情,政府做好服务,提供好公共产品降低对外投资的各种成本,做好投资便利化服务,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的时候要充分权衡自己的能力和各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