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海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海财险")于2014年12月9日成立,当时注册资本为8.5亿元,此后多次增资扩股。
根据银保监会官网信息显示,公司于2015年3月首次获批增资至10.2亿元。随后2016年6月及9月,先后两次申请增资,分别变更为10.8亿元、12亿元。虽已获得银保监会批复同意,但因增资材料虚假,2018年2月,经查处后,两则行政许可均被撤销。同年8月,公司补正材料后,才增资至12亿元。
多轮股权更迭带来了股东结构的动荡,也暴露出公司内部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同时,公司部分财务指标下降,净利润波动幅度较大。如今一纸罚单送达,华海财险能否解决内控与业绩的双重问题,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
增资材料造假旧账受罚
12月14日,银保监会公布一则行政处罚,针对2016年5-8月华海财险向原保监会报送虚假的增资申请材料一事,合计罚款61万元。
事情的原委是,2018年2月,经保监会调查核实,发现公司的两位股东——青岛神州万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青岛乐保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在增资申请中隐瞒了关联关系,因此该行政许可被撤销。原保监会在撤销决定书中通知公司抓紧引入合规股东,在引资完成前不得向违规股东退还入股资金。同时,还限制了违规股东的参会权、提案权、表决权等相关股东权利。
本次处罚中,银保监会在银保监罚决字〔2020〕65号中对公司的违法事实做了详细说明,其中直指公司提交的材料中存在纳税证明造假、关联关系声明造假、《临时股东大会关于增加注册资本金的决议》和《2016年临时股东大会关于修订<公司章程>的决议》无中生有,捏造了并未召开的临时股东大会等。
公司的造假行为也暴露出了内部治理不规范,存在一定的内控风险。处罚决定书中指出公司的监事会运行不规范,两次监事会会议召开时间间隔超过6个月。并且,公司的信息披露管理薄弱,披露的信息不真实、不完整。公司治理档案也有缺失,保存散乱、要件不齐、签字页管理不规范,存在材料造假的风险。
《投资者网》致函公司对此如何解释,管理层是否存在利益输送问题,公司未予答复。随后,《投资者网》再致电,客服人员称"稍后会请相关人士答复",但一直未有回音。
内控混乱违规屡屡受罚
追溯公司治理历程,不难发现华海财险在内部控制方面的违规行为已多次被监管点名或重罚。
去年5月,因拟任董事张秀娜未取得任职资格核准,却在实际工作中履职,在银保监罚决字〔2019〕4号中公司合计被罚7万元。
同年7月,银保监会再次于银保监罚决字〔2019〕10号中通报公司拟任副总经理于晖与拟任总经理助理唐海明,截至检查日并未获得同意任职批复,却已在实际工作中履职。对此进行多人连处,对相关责任人予以警告及罚款。而在同一张罚单中,还提及公司存在车险虚列费用,以及超出批准的业务范围,违规销售投资型保险产品"华海康盈"。该罚单责令公司营业总部的商业车险停止接受新业务三个月,并且合计被罚187万元,成为去年金额最大的罚单。
公司董事长、法人赵小鸣在这些罚单中均被提及,自2015年上任至今,他已累计被罚23万元。
公司屡次聘任不具有任职资格的人员担任公司高管,一再触碰监管红线,内部控制混乱急需"纠偏"。今年4月,公司获银保监会批准任命多位新高管,包括合规负责人、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独立董事等。这些公司核心岗位的人员更替是否有助于改善经营合规性,还需由时间检验。
业绩低迷净利润波动幅度大
公司不仅内部管理乱象丛生,业务经营也一路波折。
据公司官网公布的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去年四季度与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均为负数,二季度回升为3020.20万元后,三季度又重新降至-1183.54万元,降幅约为139.18%。此外,公司的保费收入也环比下降了16.77%。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更是下降至179.49%,创下自去年一季度以来的新低。
回顾公司的年度信披报告,去年公司原保费收入前五位的险种中,仅车险盈利1413.81万元,意外伤害险、责任险、企财险和健康险均为亏损,亏损额合计超过1.47亿元。而开业至今,原保费收入前五位的险种历年承保利润合计均为亏损,且每年亏损额均超过1亿元。
作为全国首家海洋保险公司,公司成立之初就推出特色产品船舶险,该险种也曾于2015年和2016年进入原保费收入前五位。但自2017年起,已销声匿迹。现在公司的保费收入主要依靠车险,与传统财险公司的主打业务未见明显差异。《投资者网》询问公司预计如何提振业务,以及下一步业务发展的重心,也未获公司回应。
公司官网称,会秉承传统、开拓创新,立足山东、面向全国,致力于成为海洋保险和互联网保险为特色的全国性、综合型一流现代保险企业。未来公司将如何解决其多年的内控"沉疴",推动业务发展实现愿景,《投资者网》将持续关注。(思维财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