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火锅界“一哥”海底捞发布财报后,今日股价应声下跌。
截至发稿,海底捞跌至0.5%,现报54港元/股,创去年12月以来新低。成交额6.5亿港元,最新总市值2862亿港元。自2月中旬涨至高点85港元后,海底捞股价便阴跌不止,至今跌幅累计超过35%。
1 营收增长,净利暴跌
具体来看海底捞这份财报。2020年,海底捞营收为286亿元,比2019年增长7.8%;全年净利润3亿元,同比2019年下降86.8%。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分业务来看,海底捞2020年的餐厅收入为274.34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为95.9%,同比去年增长7.2%;外卖业务虽然增幅较大,达到60%,但占比较低,全年收入7.2亿元,营收占比从去年的1.7%增长至2.5%。
由此而言,海底捞的全年营收增长,主要是由餐厅业务扩张驱动。
截至2020年年底,海底捞餐厅数为1298家,相比上年同期的768家增加了530家。其中1205家位于中国大陆,93家位于中国大陆以外14个国家和地区。
从2016年开始,海底捞门店扩张加速。与此同时, 其全年业绩增长也驶入快车道。2018年和2019年,海底捞年度营收增速都接近60%。2020年,海底捞新开业544家门店,继续刷新近年来新高。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分地区来看,海底捞在一线城市有255家餐厅,去年收入59.3亿元,平均一家店贡献营收2325万元;二线城市有499家,营收为112.7亿元,占比40.9%,平均一家店贡献营收2258万元;三线以下城市451家,总收入81.43亿元,平均一家餐厅贡献营收约1805万元。
总结而言,海底捞在二线城市布局最多,在盈利能力方面,一二线城市差别不大。
至于全年净利润亏损,则主要是由于受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海底捞净亏损9.65亿元。也就是说,海底捞全年的盈利,主要是靠下半年挣回来的。
2020年由于疫情爆发,导致在一段时间内全国线下餐厅关闭及客流下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餐饮收入同比下降了16.6%。
这也是海底捞去年上半年业绩亏损的主要原因,2020年,海底捞的平均翻台率从2019年的4.8次/天降为3.5次/天。
去年1月26日,海底捞宣布暂停中国内地所有门店,直到3月12日起,才恢复首批85家门店的线下营业。下半年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餐饮业经营回暖,海底捞随之加快开店速度,因此下半年业绩扭亏为盈。
但是,虽然海底捞近年来加速扩张,但净利润率却逐年下跌。2016年,海底捞销售净利率为12.5%,2019年降至8.8%,到了2020年,则已经低至1%。
数据来源:IFinD
2 成本压力大
海底捞总体业绩不及市场预期,还有成本方面的因素。
前几天,海底捞将自助小料里的牛肉粒换成外观相似的“味伴侣”登上热搜,引起网友热议。从财报来看,海底捞的这一做法其实有迹可循。
2020年,海底捞的原材料及易耗品成本同比上涨9%,至122.61亿元;员工成本同比增长21%,至96.76亿元。
成本上升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业务扩张及抗疫所用的消杀类物料耗用增加。但同时也反映了海底捞在加速扩张的同时,在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短板。
为了应对成本上升,除更换自助小料外,海底捞还曾在2020年4月将部分菜品价格上调6%,但在引起舆论热议后致歉,并将价格调回原水平。
然而,2020年,顾客在海底捞的人均消费价格还是从105.2元涨到了110.1元。
同样存在类似问题的还有颐海国际。
和海底捞一样,昨晚发布业绩后,颐海国际今日同样大跌10.6%,股价现报88.6港元,成交额25.65亿港元,最新总市值927.55亿港元。
数据显示,颐海国际2020年实现营收53.6亿元,同比增长25.2%。全年净利润实现9.8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23.6%。
从数据上来看,颐海国际去年表现还算差强人意,但问题在于,该公司上半年与下半年之间的业绩表现存在明显的割裂。
上半年,颐海国际的营收增速为33.9%,下半年降至19.6%;归母净利润增速也从上半年的47.8%暴跌至下半年的8.2%。而下半年业绩明显放缓的原因,一方面是受关联方拖累、另一方面则是下半年销售费用率大幅上升。
颐海国际为海底捞持续供应火锅底料等产品,是后者的主要供应商之一。2020年,颐海国际向关联方(主要指海底捞集团以及蜀海供应链集团)销售收入为14.24亿元,同比降低14.4%。
数据显示,上半年,颐海国际的销售费用为2.1亿元,下半年则暴涨至3.5亿元;另外,2016年,该公司的销售费用为1.3亿元,2020年已增至5.6亿元。
数据来源:IFinD
与之相似,海底捞的销售成本也从2016年的31.8亿元增至2020年的122.6亿元,4年之间几乎增长了4倍,远高于营收增长速度。
餐饮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工及房租成本高,在翻台率下降的情况下,呈上升趋势的成本进一步挤压利润。在这种情况下,靠“无限开店”实现营收增长的模式,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
3 结语
自2020年3月触及27港元的低点以来,海底捞股价一路上涨,到今年2月17日达到近86港元高点,累计涨幅近200%,市值达到4547亿元。之后便一路走低,截至今日,市值蒸发超过1700亿元。
海底捞的股价走势,反映了去年机构抱团炒作龙头股,及今年以来港交所上调印花税,市场对货币政策收紧有所预期,导致南下抱团资金瓦解的趋势。
并且,去年主力资金的抱团已经将海底捞的估值炒上了天,即使其股价跌了一个多月,估值仍维持在较高的位置。
数据来源:IFinD
今年以来,奈雪、喜茶、嘀嗒出行等众多明星公司将登陆港股,哔哩哔哩、百度等中概股回归潮仍将持续。资金是否还会继续抱团估值超高的海底捞,不好说。一旦高估值逻辑遭到破坏,意味着这场击鼓传花的游戏即将走到尾声。
更何况,海底捞还面临着九毛九、百胜餐饮、呷哺呷哺等老对手,和大龙燚、巴奴等后起之秀的围攻。如今的海底捞,也许并不能说是一个好的投资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