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押或成交易不确定因素
令人关注的是,宏润建设在5月25日公告中提示,控股股东所持股份有77.23%处于质押状态,本次交易存在无法过户的风险。
此外,本次交易尚需进一步论证和沟通协商,相关各方将就各项具体安排协商一致,并由宏润控股、杭州地铁、杭州资本三方共同签署正式股份转让协议、有权国资主管部门的审核批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经营者集中申报的审查,交易尚存在不确定性。
控股股东高质押会影响股份转让吗?有律师向记者表示,股份质押与转让没有关系,只要债权人同意就可以转让。
不过,宏润建设5月25日发布的公告称,在正式股份转让协议签署前,宏润控股保证对转让的公司股份拥有完整的所有权,并保证上述股份在办理过户时其上不存在任何抵押、质押、留置、担保、优先权、第三人权益等其他任何形式的限制或权益负担、权利瑕疵,及其它任何形式的优先安排。
据记者估算,要完成本次交易,宏润控股至少还需解押其目前质押的近70%宏润建设股份,参考解押资金达近10亿元。
从宏润建设现金流量表看,2020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1.17亿元,上一年为11.04亿元,今年一季度为-0.65亿元;2020年,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46亿元,上一年为-4.19亿元,今年一季度为-0.76亿元;2020年,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9.23亿元,上一年为-3.44亿元,今年一季度为2.93亿元;今年一季度,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1.52亿元至27.24亿元,而去年全年减少0.52亿元。
可见,近两年,宏润建设经营正常,并持续扩大投资。但今年一季度借债2.93亿元,一改之前连续6年的还债状态。
5月17日晚,宏润建设公告称,拟转让孙公司无锡宏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52%股权。转让后,公司全资子公司上海宏润地产有限公司、上海宏润房地产有限公司将不再持有无锡宏诚股权。
宏润建设表示,通过剥离房地产开发业务相关资产,发展壮大公司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业务,提高资产周转率,未来利用资本市场进一步做大做强,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公司中长期稳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而5月20日宏润建设还发布了2020年度派息公告,以未分配利润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1.2元(含税),共计派发现金股利13230万元。5月26日为本次派息股权登记日。
股东中已不见机构投资者
地方国资成资本市场大买家
宏润建设成立于1994年12月,并于2006年登陆中小板,公司从1995年开始参与上海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是国内第一家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盾构施工的民营企业,主营业务包括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投资及新能源开发。公司拥有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和工程设计市政行业甲级、建筑行业甲级资质。
据宏润建设董事长郑宏舫介绍,现阶段,宏润建设在地铁轨道工程上的设备储备颇具实力,拥有41台盾构机、2台大型成槽机等轨交施工设备。公司轨道交通工程已进入18个城市,2019年完成盾构掘进35.5公里。
2020年,宏润建设实现营收113.17亿元,同比下滑5.25%;归母净利润4.14亿元,同比增长18.01%。今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5.48亿元,同比增长7.81%;归母净利润约1.06亿元,同比增长10.67%。
2020年,宏润建设建筑业新承接工程113.03亿元,同比增长21.63%。其中,轨道交通、市政工程占比81.58%,轨道交通工程新承接业务50.7亿元,全年完成盾构掘进37.3公里。
不过,宏润建设市场表现差强人意。自去年3月6日创下7.30元/股阶段新高后,宏润建设曾在1个多月时间暴跌42%。今年2月8日创下3.58元/股阶段新低,相比去年高点累计跌幅达50%。对比2021年一季报和2020年年报,股东名单中,已经不见机构投资者身影。
但上周一以来宏润建设交投趋于活跃,日成交额明显增长,截至5月25日,近5日资金净流入1.57亿元。5月26日复牌后,宏润建设更是强势涨停,日成交2.52亿元,资金净流入逾2亿元,近6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近19%。
统计显示,5月以来,已有11家A股公司披露易主意向或最新进展,均为民营企业,且多数公司市值低于50亿元,甚至有6成公司市值不足30亿元。其中,3家公司去年亏损,过半数公司净利润同比下滑,4家公司披星戴帽。在上述11家公司中,6家公司接盘方为地方国资。
从收购方式来看,国资入主主要通过协议转让、大宗交易、二级市场收购等多种市场化手段“组合”来实现。
据Wind数据统计,最近一年,有18家宁波上市公司进行了资产交易,涉及并购重组、股权转让、资产转让等,其中3家宁波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已变更为地方国资——镇海股份实控人变更为宁波余姚市国资委、华瑞股份实控人变更为广西梧州市国资委、奇精机械实控人变更为宁波市国资委。
“资源向头部企业集中已是各行业的发展趋势,小市值公司面临流动性、经营能力承压等问题而不得不出让控制权。在注册制下,这已非单纯的壳资源交易,产业整合的信号日渐强烈。”有业内人士称,不过,国资接盘上市公司,也已日渐由单纯纾困角色向产业协同整合转变。无论入主本地公司或异地入主,对公司主业考量愈发重要。
但值得关注的是,部分交易问题重重,如公司本身存在多重风险、出让方股权大幅质押、受让方资质不健全等,引来监管关注。
“当然,易主并不意味着上市公司就一定能够走出困境。比起控制权变更,市场或对新股东入主后的举措更为关注。”上述人士直言,国资接盘方尽管在资金和资源方面优势明显,入主后或在短期内对公司面临的问题有所缓解,但最终能否带领公司走出困境、实现稳健经营,仍有待时间检验。
宏润建设与杭州国资的“联姻”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