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去年的增收不增利后,中洲控股今年开始逆势飞扬。
8月16日,A股上市公司中洲控股(000042.SZ)发布2021年半年度业绩报告,公司2021年半年度实现营业收入39.56亿元,同比增长12.5%;净利润2.78亿元,同比增长78.74%;基本每股收益0.42元。公司2021年上半年共实现房地产销售面积29.3万平方米,销售金额41.6亿元,完成上半年目标的74%。
公司同日公告,终止向深圳市前海阳诚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对象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并撤回申请文件。2016年9月,公司上述非公开发行股票申请获得证监会发审委通过,但至今尚未取得证监会发行批文。
知名地产分析师严跃进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中洲控股此前面临较大的业绩压力,此次净利润数据同比增速较快,显然可以较好地回应投资者的质疑,也进一步体现了上半年的战略稳健且有效。而终止非公开发行股份的做法,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企业经营状况较好,有起色,不完全依赖此类发行股票的方式进行融资。若是战略路线稳健,那么后续企业成长性会更好。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作为粤派老牌房企之一,中洲控股有“深圳拿地大王”之称,2017年,公司曾在一月内横扫5个城市,近年来大幅放缓拿地,注重均衡、稳健型发展,除粤港澳大湾区外,也积极布局上海大都市圈、成渝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区。
走出“增收不增利”困局
中洲控股前身是创立于1984年的深圳市长城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于1994年股份制改造后成为上市公司,为国家房地产开发一级资质企业。
近年公司业绩营收明显增长,但净利润却大幅下降,使得整体盈利能力并不理想。
2021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为18.28亿元,同比增长168.51%;归母净利润亏损1.25亿元,同比下降67.13%。
事实上,去年就出现“增收不增利”的状况。2020年,中洲控股营业收入达106.97亿元,同比增长48%;归母净利润为2.81亿元,同比减少64.26%,尤其是净利润与2019年的7.87亿元(同比增长76.22%)相差甚远。
针对去年的增收不增利,中洲控股认为,主要原因是上年同期完成中洲置业有限公司(原名中洲投资控股(香港)有限公司)股权交割形成投资收益,本期无相关事项。
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中洲控股毛利率分别为47.08%、39.96%和27.25%,而至2021年一季度,毛利率再次下降至15.83%。其毛利率下降主要集中在广东与四川地区,同时上海和成都两地项目毛利率也较低。
尽管2021年第一季度出现亏损,但中洲控股上半年业绩实现扭亏为盈,上半年,中洲控股营业收入为39.56亿元,同比增长12.5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8亿元,同比增长78.74%;基本每股收益为0.4175元/股。截至本报告期末,中洲控股总资产为424.3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81.18亿元。
知名地产分析师严跃进认为,类似净利润数据同比大增,有很多原因。但至少体现了较好的导向,有助于企业对投资者的回应。
此外,中洲控股2021年上半年实现房地产销售面积29.3万平方米,销售金额41.6亿元。
据了解,2021年,中洲控股计划实现房地产销售面积61万平方米,销售金额134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60亿元,新增土地储备计容积率面积40万平方米。
公司报告期内,应收账款为1.32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29亿元,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46.56亿元。
拿地放缓开启全国化布局
中洲控股实控人是潮汕商人黄光苗。早年,他以汽车零配件生意起家,上世纪90年代移居香港后创办中洲集团,逐渐涉足房地产开发等业务,以成功围猎深长城一战成名。
深长城原是深圳国资委旗下企业,黄光苗2011年举牌该公司,两年后斩获控制权,2014年改名中洲控股,成为他手里重要地产发展与资本平台,此后开启激进拿地模式。2017年,公司曾一月内横扫5个城市,被业内誉为“拿地大王”。
在当下房地产行业调控政策不断趋严的情况下,公司近年来大幅放缓拿地,注重均衡发展,稳健型发展。2018年至2020年,公司新增土地储备(计容建筑面积)分别为163.84万平方米、38.56万平方米和19.04万平方米。
截至2020年底,公司土地储备建筑面积合计239.10万平方米。
同时,公司开启全国化布局,扎根国内主流经济区域,从深圳、上海、成都、惠州、青岛等核心城市出发,把粤港澳大湾区、上海大都市圈、成渝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区等作为发展根基,逐步实现“专注区域、深耕城市、多盘联动”的战略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存货较高,2018年至2020年,公司存货分别为257.9亿元、325.5亿元和308.8亿元,分别占比各期总资产的56.00%、72.11%和69.49%。2020年中洲控股还计提了8.22亿元的存货跌价准备。(记者赵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