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为期两天的二十国集团智库(T20)会议在北京正式开幕。此次智库会议的主题为“建设新型全球关系——新动力(310328,基金吧)、新活力、新前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联合主办。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百家顶级智库代表、部分政要、国际组织的500多位嘉宾,以及50余家中外媒体齐聚北京,共同探讨建设新型全球关系,为今年9月4日在中国杭州举行的G20峰会预热。和讯网智库受邀出席。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在开幕式上作了主旨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
吴晓求指出,G20在2008年升格为领导人会议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现在离2008年的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8年,G20内部结构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并不意味着G20的作用下降。实际上全球经济都具有不确定性,特别是下一轮经济长周期成长的动力在哪里也是不确定的,而且全球金融市场的风险应该说没有消除。
吴晓求认为,G20,无论是领导人会议,部长级会议,还是T20会议,都显得日益重要。我们不能简单把G20理解为“救火者”,救火的时候重要,不救火就不重要,实际上不救火的时候更重要。因为我们需要日益协调全球的政策,要寻找全球经济的前景和动力。
针对构建一个新型全球关系和中国可以做出的贡献,吴晓求提出两个观点。
纯粹货币刺激 全球金融危机或会重来
第一,构建一个新型全球关系,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经济、贸易和金融,吴晓求认为全球经济、金融和贸易有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思考和关注。
吴晓求指出,科学技术的变革和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下一轮全球经济长周期增长动力显然来自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来自于技术的变革,来自于产业的革命,没有产业革命就不会有全球经济新一轮的增长。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或者是其他的领域,包括生命科学等等。但现在世界各国相当多的国家都着眼短期,过多应用货币政策,用总量刺激的政策来刺激短期经济增长,不推进结构性的变革,这是有问题的。
如果沿着这样一条纯粹货币的道路走下去,全球金融危机也许会重来。
全球的贸易市场出现了令人担忧的一种趋势。这一趋势的思想根源来自于形形色色的民粹主义,民粹主义会把各国的大门都关起来,这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增长。2008年很多国家采取了纯粹的货币主义态度刺激经济增长,这为全球的金融市场埋下了危机的伏笔。
牺牲一点速度也必须推进结构性改革
第二,中国作为世界上负责任的大国,对构建新型全球关系能够做什么样的贡献取决于中国所做的改革。
我们可以牺牲一些速度,降低一些速度,也必须推进结构性的改革。
吴晓求指出,我国正在推进的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结构改革。全球经济都面临着结构性的改革,总量刺激的时代应该慢慢地过去。我们需要对供给存量方进行改革。其中非常重要的改革方向是国有企业改革,用市场化的机制、市场化的理念推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这一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难的一次改革。当然这一改革会影响到我们的速度,
吴晓求认为,中国金融改革在最近几年已经提速,金融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
降低进入金融体系的门槛
一是中国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其核心是,要让非国有资本可以参与到整个金融体系的设立、改组、并购之中来。同时要发展其他业态的金融,包括互联网金融。要推动汇率和利率的市场化的改革,这就是中国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金融结构的证券化的改革
二是推进中国,中国金融结构中非证券的金融资产的比重太大,这会引发风险,对提升中国金融的竞争力有害,所以要推动金融资产存量部分的证券化的改革,同时发展我们的资本市场,包括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
人民币国际化
三是我们金融改革的重点就是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其核心要义是,还有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还有把深沪两个交易所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这是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