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而创业板市场又是科技创新企业实现融资的一条快捷、便利、有效的渠道
日前,《“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全文发布。规划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国家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战略任务和改革举措。同时,《规划》提出,深化创业板市场改革,健全适合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发展的制度安排,扩大服务实体经济覆盖面。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提高创业板的包容性,是助力科技创新的重要体现。说得再直接一点,降低IPO门槛、简化IPO程序,是创业板改革的当务之急。
“健全适合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发展的制度安排,需要从三个方面发力。”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是堵上企业发审、发行、上市、退市等制度建设滞后的“漏洞”,满足众多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登陆创业板融资的客观需求;二是进一步推进注册制改革步伐,明确创业板的基本定位和功能,使其成为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的最佳融资渠道;三是加快完善创业板市场的各项制度建设,使创业板回归支持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的初衷。
浙江工商大学教授李永刚认为,科技创新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而创业板市场又是科技创新企业实现融资的一条快捷、便利、有效的渠道。但是,创业板市场运行至今始终存在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一是科技创新企业发行上市的标准不统一,审批不严格,信息披露不规范,存在财务造假,利用关系等违规现象;二是对经营状况恶化的上市企业没有实行严格的预警与退市政策。导致大量企业上市后,一些经营业绩不佳的公司在市场上“滥竽充数”,不能形成一种正常健康的好企业上市与坏企业退市的流动。这两个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创业板市场功能的发挥,使创业板市场的融资功能逐渐僵化。因此,要促进我国科技创新企业更加快速成长,为企业提供更好的融资上市条件,创业板市场首先需要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创业板IPO标准要明显有别于主板,它应淡化净利润指标,强化营业收入及其高成长表现,应尽早在创业板率先试点IPO注册制。”董登新认为。
宋清辉指出,扩大服务实体经济覆盖面,不但需要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效率,推进改革创新发展,而且还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出发,进一步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多渠道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综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