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下称“基协”)发文提示,若8月1日前仍不不备案产品,私募基金管理人资质可能面临注销。
对此,信托业表现相当淡定,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目前仍有31家信托公司未备案产品,相比2月份仅有4家新增公司备案。
业内人士称,信托公司之所以表现如此淡定,一方面是因为当前的市场和去年二季度发生了较大变化;另外这一资质对信托公司意义不是太大,信托牌照也能做类似的事情。
“我们也申请了这个资质,现在都没想好怎么来用。”西北某信托公司人士称。
当前留给信托公司备案产品的时间已不足一月,之后产品备案是否会加速?对于这一问题,多数信托人士均表示为保资质而发产品,意义不大。
备案热情受行情影响
2016年2月,基协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下称“公告”)称,自公告发布之日(2016年02月05日)起,已进行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满12个月的,需在2016年5月1日前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不满12个月的,则需在2016年8月1日备案首只产品;新登记则需在办结登记手续之日起6个月内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
基协刚发文时,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曾统计,当时有44家信托公司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35家信托公司未有备案产品,占比达79.5%。未有备案产品的公司中34家均需在8月1日前备案,而四川信托需在5月1日前备案,目前四川信托已在基协备案产品。
而目前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的信托公司仍为44家,其中31家信托公司未有备案产品。可见自公告发布以来未有信托公司申请这一资质;同时即便面对资质注销,信托似乎也显得很淡定,5个月时间仅有4家公司备案了相应产品。
这与去年二、三季度的火爆行情出现了较大反差。2015年二季度以前登记信托公司共7家,而此后二、三季度单季登记数量分别达到9、15家。
“当时大家预期比较高,特别是将证券市场作为一个重点来开发,另一方面也不排除部分信托拿资格是抱着‘有比没有好’的心态。”华北某信托公司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信托公司态度为何转变
“现在基协要求越来越严,并且信托公司还没有发现这个资质有多大潜力,所以也不会为了保留资质过多投入成本。”华融信托研究员袁吉伟称。
华东某信托公司人士也表示,就牌照而言,信托本身就跨全市场,因此很多业务通过信托牌照去做,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虽然投资范围来看,契约型基金比信托计划要稍微多一点,但是多出来的那部分信托并不擅长,也就没有动力去做。”
“没有备案动力,因为信托公司都不通过信托平台发行私募,通常都会借道其它平台或子公司。”华南某信托公司人士称。基协数据显示,当前中融鼎新、兴业国信、中信锦绣资本等多家信托子公司项下已有多只基金备案。
从产品备案情况来看,当前信托公司私募基金管理人资质的利用率并不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注意到,在当前已有备案产品的13家信托公司中,产品数量普遍在两只左右。
“资质注销后还可以申请,且对信托公司而言,资产质量、管理规模、管理水平都不叫高,再申请牌照时申请不到的可能性比较小。”前述华东信托人士称,这也是不急于保留资质的另一原因。
8月1日前不备案私募基金管理人资质将面临注销,留给信托公司的时间已不足一月,这是否意味着接下来信托公司备案产品的进程会加快?
“不会为了保资格专门去发一个产品。” 华北某信托公司人士称,当前证券类产品也不是特别好销,备案产品也面临销售的问题。
某中型信托人士则表示,不排除部分公司想保资质,可能有的公司会备一两个达到监管目的,因为现在看不清楚私募基金管理人资质的价值,可能价值后续发挥出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