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另一家同样主做量化对冲的大型私募市场人士也表示,“现在确实有这个趋势,大型机构、银行委外以及FOF资金都有流向私募,我们公司这个比例随着规模的增加也在不停地涨,具体比例还没仔细算过,但是30%肯定是有的。”
火山财富初步了解发现,北京一家成立于2011年的私募公司,截至6月底,目前资产管理规模已位于行业内的第一梯队。由于专注债券市场,其管理的资金100%来自机构,没有承接任何的散户市场。
同样,在部分私募中,机构资金的占比要接近或超过5成。
沪上某私募基金合伙人表示,公司目前量化对冲类资产总规模有50多亿元,其中七成来自机构资金,债券类资产管理规模也有60亿元,机构资金占比超过五成。另外,北京的一家大型私募市场部人士也向火山财富坦言,“我们目前机构资金的占比大概不到50%。”
另据玄甲资管研究院不完全统计,在2009年~2015年七年的研究区间,机构资金占私募在管规模中的平均比重呈稳步提升的态势,经测算,依次为11.54%、13.73%、15.17%、20.04%、31.94%、39.57%和52.14%,在2015年,机构投资者资金占比高峰曾达62.42%。
玄甲金融投研总监衷亚成表示,“随着2012年上半年我国资管行业迎来新一轮监管放松,尤其体现在扩大投资范围、降低投资门槛及减少相关限制方面,使得银行、保险、券商、信托、基金公司、三方财富公司加上互联网金融及其他创新业务逐步淡化了行业壁垒,使得各类机构都想在大资管时代分‘一杯羹’。”
“上述情况集中表现在2013年,较2012年机构资金占比呈爆发性增长,后期随着2014年以来的降准降息、创新量化货币工具等一系列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市场资金为获取高收益具有向金融机构集中的倾向,由专业的金融机构管理,进而造成机构投资者在私募基金中比重逐步加大。”衷亚成进一步指出。
●机构资金构成:主体多元化
在机构投资者占比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机构投资者的主体也在悄悄发生改变。
广州某私募人士告诉火山财富(微信号:huoshan5188),“几年前,私募基金机构投资者主要为信托、家族资金、银行私行、集团财务公司等,现在机构投资者主体逐渐朝多元化方向发展,除上述机构之外,其他机构资金有来自于FOF/ MOM机构、国企、保险、银行委外、券商(期货)资管、基金公司及资产管理子公司、第三方财富公司等。”
目前私募中的机构投资者类型,业内比较认同的有三种:其一是保险资管行业;其二来自银行的资产管理基金,也就是银行委外资金;其三包括券商的自营或者资管。剩下的则主要是上市公司、财务公司、大型企业等。
不过上海某私募公司的市场人士告诉火山财富:“根据保监会的相关规定,保险资金可以投资私募股权基金,而投资私募证券类基金并没有相关文件,即是不被允许的。以前保险资金投资这种证券类私募基金打的擦边球,走的是投顾模式,用基金子公司做管理人,用私募管理人来当投资顾问。而且做保险公司的也只有几家。现在保监会查得比较严,保险资金可能短期内没有办法将资金投到证券类私募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