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两类产品在规模上有些区别,沪上某私募量化人士指出,“目前私募机构承接的主要是债券,股指期货停掉以后,没有体量那么大的量化策略。即使今年CTA很火热,市场容量也不大,机构对量化接受程度没有那么高,我们手中的量化策略也只有一家机构,事实上现在做纯量化策略的很少。做得最好的量化对冲机构,顶多也就10亿到20亿元,圈内比较有名的一家量化对冲机构,其对外表示自己管理的机构资金为十几亿元,这已是业内最高水平了。CTA类产品,不加杠杆中规中矩今年以来收益有10%以上,是比较符合银行需求的。”
除了在产品类型第一关做好风控,产品本身的设计也开始有所不同,之前可能委托管理需要私募跟投,如今不少机构委托管理都要求私募也要出部分钱,也就是安全垫模式。
另据火山财富了解,以往证券类私募产品,跟投模式有两种:如果私募历史业绩比较好,按照20:1,银行出1亿元,私募跟投500万元;如果条件不是那么好,比例就是10:1,银行出1亿元,私募跟投1000万元。
某私募人士指出,“银行去年给的资金很多是裸投,今年银行改变方式了,我投钱但要采用安全垫的模式。这种模式就是,银行给你9000万元,私募基金公司自己出1000万元,凑成1亿元,平仓线设置到0.85元,这样一旦出现亏损就先亏损你的10%。剩下5%才是亏损银行的,这种条件下才能进入银行的观察名单。”
“如果表现好,后面银行才会给出裸钱,即从0开始风险全部由银行来承担。银行现在是又想给私募钱又不敢给,所以弄出个安全垫模式,将双方利益捆绑在一起。这也是在去年大跌后开始的,私募公司以前还可以象征性跟投。安全垫这种模式对私募来说就是假劣后,涨的时候没有分多少,就是银行给个机会,要不要随便你。安全垫模式下,比较普遍的是,涨上去收益和银行三七开,银行七成,私募管理人三成。而以往这种安全垫模式下,业内通行的模式是五五分成比例。”该私募人士进一步指出。
虽然条件越来越多,提成反而降低,但是就是这种安全垫模式下,私募基金管理人也很愿意。有私募人士透露,“因为进入这个考核名单,后面一旦市场行情好转,资金对接就会比较快。目前大家最想进入的考核名单的银行就是工行和招行。机构自身的优势很明显,沟通成本低,有效率、规模大,更有专业性。”
●效仿境外市场:一线私募主攻机构?
既然机构资金这么受私募的欢迎,同时机构也有这方面的需求,未来私募会不会演变成主要以机构为主体的理财市场呢?特别是那些投研实力位于一线,且在某些细分行业具备推突出实力的私募管理公司。
先来看下大洋彼岸成熟市场的私募发展情况。
根据去年底美国证监会发布的首份私募基金行业统计报告,美国私募基金的第一大投资者还是私募基金,投资规模达到1.35万亿美元,占比达到20.2%,也就是说,美国私募基金的投资资金五分之一来自私募FOF。美国的个人投资者投资规模达到0.74万亿美元,非美国的个人投资者投资规模为0.19万亿美元,合计占比13.9%。其他主要投资者包括政府养老金、企业养老金、基金会、保险公司、主权财富基金、银行、证券公司等。
可见,在美国私募基金的投资者主要是机构投资者,主要是长期资金。即使是个人投资者也一般为富豪阶层,普通的富裕家庭往往通过私募FOF投资私募基金,中产阶级基本无缘私募基金。
我国的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虽然法定条件高于美国,但是投资者结构与美国有很大不同,呈现散户化、短期化的特点。私募基金主要通过银行、券商、信托、第三方销售机构等渠道销售,导致私募基金的持有人高度分散,以个人投资者为主。一些私募基金无法兑付后,还会出现较大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