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波“出海”潮涌
近两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此前的大牛市,一些私募如前海旗隆基金、神州牧基金等纷纷“出海”,可谓私募“出海”的第三波高潮。
此前第一波是在2008年前,参与者大多是曾在港股市场闯荡的私募,比如赵丹阳的赤子之心、康晓阳的天马资管和蒋锦志的景林资产等。2004年,景林资产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先后发行了景林金色中国基金和景林金色中国加强基金;2006年3月,晓扬投资设立晓扬机遇基金;2006年9月,柏坊资产设立中国龙动力基金。
第二波主要是2008年后,由于A股估值过高,出现私募“出海”高峰。睿信投资、淡水泉投资、明达投资先后发行投资港股基金。这批代表包括淡水泉的赵军、明达资管刘明达和景泰利丰的张英彪。
火山财富了解到,自赵丹阳2003年在香港成立了第一只对冲基金——中国成长后,不少私募基金经理开始效仿。据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目前有业绩记录的境外私募产品共有80只,较知名的有赵丹阳赤子之心价值投资,晓扬投资戴祖祥的晓扬成长、晓扬机遇,淡水泉赵军的淡水泉中国机会,上海保银投资王强的Pinpoint Multi-Strategy Fund等。
双重需求助推私募境外扩张
为何阳光私募基金经理“出海”热情如此高涨?
一些私募大佬想拓展事业版图;一些人觉得境外的对冲工具更多;还有一些私募经理认为,“出海”能找到更好的投资标的,如在境外上市的腾讯、阿里巴巴、盛大等。多位私募对火山财富也表示,阳光私募选择“出海”的因素其实较复杂。
代雪峰解释称,“出海”的动力有几点:一是需要并购。医药方面,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医疗器械还是在美国。且医药研发投入经费高、时间很长,只有通过并购才能持续做大做强。另一角度来看,有对冲基金运作的需要。境外有更多的衍生品,更自由的对冲工具,且境外市场更有效益。
北京一中型私募董事总经理表示,现在私募做大就“出海”,这是行业普遍现象。“我们有个产品是做港股的,是通过收益互换投资。境内很多客户在境外都有资产,原来通过私人银行做配置,被坑的也很多。港股和A股虽有相同之处,但还是有很多风险,他们更情愿交给专业的投资人去做。核心的原因还是客户有这方面需求。”
前不久刚在香港注册了资产管理公司的一深圳私募人士称,一方面是客户有这些需求,境内客户想到境外投资,境外客户想到境内投资。公募有各种产品满足客户这方面需求,私募也可以做到。资管公司不应光盯着A股,境外市场还可以做大类资产配置,所以就想“出海”去寻找机会。
辛宇则信心满满地表示,一个优秀的基金管理人是要在国际舞台上证明自己的,就像在国内拿金牌和在奥运会上拿金牌是不一样的。
“出去的话,有很多投资工具和品种可以选择,如黄金、外汇、原油、期权和一堆衍生品,还可以做空。比如今年原油跌破30美元,我认为是很好的一个投资机会,但我在境内就不能投资,因为没有这个标的。我们将来参与国际化金融战争和货币战争是迟早的事情,如果你不早走出去,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将被淘汰,要在资本开放之前尽快掌握这些技能。”辛宇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