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资金流向三类资产
根据银行口径统计,目前银行委外业务资金规模在16.69万亿元左右,并且还在快速持续增加中。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利率下行、资产荒持续、大量非标业务到期,以及各类监管政策的趋严,银行资产配置的难度越来越大,此前通过结构化资管计划形式投向二级市场也算是一大类出口,一旦原来有本息潜在保障的结构化路径被封,巨大的资金流向何方,着实牵动市场的神经。
记者在与多位私募、第三方、券商PB等渠道人士沟通后了解到,银行这部分低风险承受能力、大体量的资金往债券市场、债券属性明显的分级A类产品以及私募FOF的流向比较明显。另外,部分资深且具备较高资产管理能力和外部投顾管理能力的银行,也愿意将资金配置到自主发行的管理型产品中,或者自行设立FOF。
“保本、保收益的时代无疑将会过去,但银行仍然偏爱稳健型资金。”前述第三方基金研究负责人表示,“就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今年以来,从银行流向百亿规模以上的债券型私募的资金明显增多,类似于鹏扬投资、暖流资产这样大型、口碑较好的债券私募,是比较受银行欢迎的,而且他们今年的业绩也不错。另一方面,公募基金的固收板块也是银行委外资金长期重配的对象,公募固收团队大面积招人即是一个佐证。”
此外,在上周,分级基金A份额价格出现短暂的全面下行之前,该类基金也曾出现了持续近两个月的量价齐升。北京某量化私募负责人称,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债券收益率持续走低,另一方面则是投资者结构和操作手法发生显著变化。他表示,当前十年国债收益率在2.7%以下,而债券属性明显的分级A类基金的整体年化收益却在4.5%左右,并且一般情况下零违约,因此相对收益更突出。
“这也使得当前市场中无论分级A有多少货,都会被大资金吃掉,我认为很大一部分是来自银行委外和保险这类大机构的资金,而且都是几百万元地买,主动买盘特别多,而以前都是挂单居多。我认为,这些大机构可能都不是特别注重基金的折溢价情况,而是更注重流动性,即成交量大的分级A品种会更受到机构的青睐。”同时,记者梳理基金半年报也发现,不少基金A类份额的机构投资者占比很高,例如券商A、白酒A、证券A的这一占比都在80%以上,易方达的证券A这一比例达到89.63%。同时,不少分级A的前十大持有人除了保险机构,就是券商资管计划、基金子公司资管计划。
不过,随着资金的追逐,债券市场和分级A市场都呈现出不同的风险积聚特征,承受着不同的压力,中短期配置价值受到挑战。
第三类投向,则是波动率本来就比较低的私募FOF产品。“普通私募基金管理人在担任资管计划的投资顾问时需要满足‘3+3’的条件(即具备3名3年以上连续可追溯证券、期货投资管理业绩的投资管理人员),但FOF可以除外。这首先给私募FOF提供了一项政策优势。”格上理财资深研究员张彦表示。另外,此前淡水泉、乐瑞等15家私募机构的代表参加中基协举办的私募基金对接银行委外资金专题座谈会,曾深入研究过私募行业如何更好地与银行委外资金对接。当时,协会认为委外资金规模庞大,私募有自身优势,可丰富委外资金的选择,加强合作是大势所趋,建议现阶段以固收产品和FOF为首要对接资产。
格上理财的一份报告还显示,之前以1-3年为主的委外业务,开始转向长期的资产配置特点,推行5年期甚至7年期的产品,提前锁定长期的收益。而从投资组合来看,委外资产布局的方向既有传统的流动性资产管理、保本策略配置型等品种,还有涉及海外市场优先股、量化对冲、挂钩型等新品种。在分级型锁定优先级收益的产品受限之后,平层管理的净值型产品或将被迫成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