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资管本质
正如备案3号文件中提到的“不得通过合同约定将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异化为‘类借贷’产品”,日渐趋严的监管正推动资产管理行业回归资产管理的本质,脱离风险收益不相匹配的“伪资管”属性。
对私募基金管理人而言,张彦认为,像以前那样通过银行资金大规模扩充体量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未来的发展道路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私募往平台化、集团化方向发展,通过合并或者招募等方式拥有数量足够、质量优秀的基金经理,借以获得银行资金的青睐;一类是业绩足够优秀,同时满足代销条件,获得来自渠道的客户推荐,但体量上已经无法和第一类相提并论;第三类则是整合自身资源,让老客户保持较高的忠诚度甚至带入新的资源。
而作为真正的资产管理人,定位已经不仅是通道角色,资产配置能力和外部投顾管理能力成为资产管理行业转型的关键。正如平安证券固定收益部执行总经理石磊在一篇公开文章中写到的,“根据成熟市场的经验,资产管理整体业绩波动的70%-90%都是由资产配置决定的,而对动辄管理上万亿资产的银行理财来说,未来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资产配置和流动性管理,巨量资金的管理人没有精力也没有必要纠结在某个资产投资中,至于在某个子类别市场的投资,委托给外部投顾即可。在顶层的资产配置偏向于绝对收益策略,而底层的个别资产委外投资偏向于相对收益考核,这样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可以相得益彰。资产管理行业野蛮增长的时期已经落幕,通道业务已经式微,行业即将开始升级重构,从影子银行到资产管理,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将被重塑成财富管理服务、资产配置、投资委托管理,精品资产管理及ETF等多个层次。在这个过程中,资产管理品牌的价值将逐步超过产品的‘预期收益率’,缺乏品牌和特色的中小资产管理机构将面临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