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确未来的监管重点后,我们较早也开始内部的规范和重新规划,比如开发之前未有涉猎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上述基金人士说,“我们花重金从券商金融市场部挖来做ABS的负责人,他在这方面非常有经验,但人来不久板凳还没坐热,就被其它基金公司挖走了。现在会做这类或其他主动管理业务的人才肯定是稀缺的。”
此外,记者了解到,有的子公司还开始其它方面的合规动作。例如,记者今年6月见到一位基金子公司结构化业务负责人时,他的名片写的是资本市场部/结构投资部,虽然该部门涉及的很多不只是通道业务,自己也会做主动管理业务,但或许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最近一次见到他时,结构投资部的字样已经悄然消失。
“我们也重申现有的合同模板,制定新的注意事项,对于监管层重点关注的点都非常注意。”上述基金人士称,“至少先从形式上杜绝问题,内容上后面逐一调整、重新规划。”
“万能神器”待转型
根据中基协的数据,截至2016年6月30日,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专户业务规模16.47万亿元,是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公募基金规模的2倍有余。
“主动收缩通道业务、发展主动管理业务会成为基金子公司共同的做法。”某第三方基金研究员分析称,未来基金子公司的业务规模会缩减很多,短期内资管计划大批量涌现的盛况也不会再有,和母公司规模呈‘大小倒挂’的情形肯定也会有所改善,但同时业务质量和盈利能力会大幅提升。‘万能神器’可能向‘资管神器’转型。”
“无论是资产证券化、产业基金,还是自主管理型债权融资类项目,都是未来的转型方向,中间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人才就是最关键的一环,如何疏导现有的员工,寻找开展新业务最关键的人才和市场,都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上述基金子公司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