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相数据统计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在公募73693.74亿基金份额中,机构投资者的持有占比达53.24%;而在一年前,这一数字为44.99%,一年时间,机构投资者的比例上升了10个百分点,“机构搭台”格局初显。
“市场缺乏赚钱效应,散户投资热情低位徘徊,正好资产荒下银行大量的理财和自营资金也在寻找出路,对接委外就成为基金水到渠成的选择。”沪上一家中型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预期,随着这一趋势的延续,短期基金公司机构化结构凸显,以委外为代表的机构资金将成为推动基金公司盈利增长的新动力。
要开源 也要节流
除了依靠委外资金“开源”提升利润,部分基金公司也在尝试通过“节流”,即严控运营成本来应对震荡行情对其经营的影响。
长江证券发布的半年报显示,其持股49%的长信基金2016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性收入3.37亿元,同比(去年3.65亿元)下降7.67%;与此同时,其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12亿元,同比(去年1.08亿元)则要上升3.70%。在业内人士看来,对于一家以资产管理为主营业务的基金公司来说,营收下降而净利润上升,除了在基金交易业务增加带来收入外,大概率意味着其在削减成本方面有所着力。
出现这一现象的并非长信基金一家。持有国海富兰克林基金公司51%股权的国海证券发布的半年报显示,截至今年年中,国海富兰克林基金的总资产6.82亿元,净资产5.90亿元。2016年上半年,基金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0亿元,营业利润7052.70万元,净利润5867.14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基金公司总资产增长6.60%,营业收入下降1.54%,但净利润增长6.90%。
事实上,剔除委外资金,今年以来的基金销售市场景气度持续低迷,不少权益类基金销售规模都在5亿以下。为了应对震荡行情对公司经营的影响,确实有部分中小型基金公司开始控费降成本。
需要指出的是,基金公司在控成本方面的关注也引发部分基金子公司人士的担忧。
按照最新基金子公司管理办法和基金专户子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暂行规定两份征求意见稿的要求,未来基金专户子公司要参照信托,建立起以净资本为核心的监管和风控体系,基金子公司的资本实力高低将成为未来业务开展和转型的致命制约。基金公司对子公司的增资动向开始受到业内关注。
数据统计显示,上述32家基金公司中,净资产超过10亿元的公司有13家,占比不足一半。这或许意味着,大多数基金公司净资产规模有限,对子公司大规模增资的可能性不大。
事实上,受制于监管加码,此前狂飙突进的基金子公司在今年面临发展拐点,曾被视为基金公司重要盈利增长点的子公司也在等待股东方的最终抉择,一些自身资本实力有限、在清淡行情中有控费冲动的基金公司或将对增资“有心无力”。
而在此前采访中获悉,部分基金子公司对于监管新政下的业务转型充满迷茫:一方面传统通道业务遭封堵,另一方面公司还未找到有足够发展空间且适合子公司自身定位的新业务领域,甚至有部分子公司出现整个部门阶段性“停工”的现象。
同样是长江证券发布的半年报显示,长信基金的专户子公司长江财富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953万元,同比下滑21.39%,实现净利润1048万元,同比下滑39.4%。
“大公司可能还有实力增资,如果控费趋势蔓延,小公司对于子公司的支持热情可能会让很多子公司人士失望。”某基金观察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