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无声息间,公募基金走过了十八年的发展时光,曾几何时,公募基金发行成为银行一道盛景,老百姓蜂拥而至争购基金;如今时过境迁,公募基金正在悄然发生着转变。
从整体上来看,公募基金的机构占比已经突破了50%的大关,华福基金成为机构占比最高的公司,这一数字达到了夸张的99.37%,换句话说其基金的持有人几乎全部为机构所垄断,原因何在?而公募如今这股愈演愈烈的唯机构独尊的潮流究竟是好是坏呢?
或许用不了多久,公募基金就不再是散户投资者的投资工具,那么身为普通老百姓的我们,只能乖乖地炒股吗?
得机构者得天下?
从稍早前基金的半年报来看,公募基金在上半年底的总规模为7.48万亿份,而机构投资者持有的份额就为4万亿份,公募基金的机构占比达到了53.67%,超过了一半。
那么,为何机构越来越唱主角了呢?北京某基金分析师指出,从目前的情况看,股市2016年缺乏明确的赚钱效应,权益类基金发行愈加困难,散户投资者主要是配置了保本基金用以避险;相反几类固收类基金仍然是机构唱主角。比如债券型基金,今年上半年机构大举增持了2061亿份,机构持有占比超过了60%;同时,机构在传统封基和分级基金中的占比也超过了5成。不过,对于一直是机构占绝对优势的货币基金和打新基金,上半年机构似有兴趣转淡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机构对传统意义上散户主导的势力范围也在逐步渗透。统计表明,机构占据了混合型基金的四成,同时约占据了QDII基金的三成;不过,对于股票型基金和保本型基金来说,机构似乎兴趣不大,这两块属于散户时下的自留地。
对此,万德资讯中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时下货币超发的大背景下,流通环节货币过剩,而实体经济不振,股市缺乏明显的赚钱效应,散户的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寻求保值增值;对于机构资金而言,基金成为了很好的投资选择工具。
不过,从内地的基金公司来说,似乎对此也未形成一致的共识,但多数已经被卷入到机构盛宴的洪流之中。统计表明,截至6月底,76家公司的机构整体占比超过50%,其中41家的机构占比超过70%,15家超过90%。
具体来看,中国经济网记者注意到,绝大部分近几年成立的新基金公司都一边倒地呈现出机构的压倒性优势,包括了上银、浙商、红塔红土、金信、华福、新沃、嘉合等,可以说这些基金公司在成立时间较晚的前提下,选择了一条为机构服务快速提升规模的通关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