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并不是新鲜事儿。然而,根据同花顺iFinD的统计数据,上市公司资金流向理财产品自去年6月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放缓趋势。券商人士透露,随着银行理财的隐含无风险收益率降低,上市公司减少对理财产品的投入属于情理之中,作为中介服务机构,券商也在为部分有需求的上市公司推荐合适的量化对冲私募,希望通过此举留下两方机构,增强彼此的黏性,形成投融资一体化服务的闭环。
不过,券商人士也表示,尽管量化对冲私募相较传统股票多头私募表现更平稳,但鉴于其复杂的交易品种和策略,这仍然是一种比较新潮的做法,上市公司的认知和接受会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
上市公司“理财”热降温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30日,有560家上市公司购买了2113只、共计1830.36亿元的理财产品,每家公司平均3.27亿元;截至去年12月31日,有763家上市公司购买了3874只、共计3133.27亿元的理财产品,每家公司平均4.11亿元;截至2015年6月30日,有773家上市公司购买了3950只、共计3917.73亿元的理财产品,平均每家5.07亿元。(统计的仅为沪深上市公司,不含新三板挂牌公司,币种统一换算为人民币,汇率换算日期按购买日期计算。)
对比三个时间节点数据,不难发现,相较于去年中,今年6月底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数量和整体规模分别同比下降46.5%和53.2%,而比去年底环比下降45.4%和41.5%。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一度火热的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潮流正在降温。
另外,上述华东某大型券商人士称,除了银行理财,上市公司通常还会将闲散资金分布到结构性存款、券商理财、逆回购、信托等一些具有刚性兑付特点的产品里,不过银行理财仍然占六成以上。上市公司用闲散资金买理财产品,一方面是理财产品过去的隐含无风险收益率高,流动性好;二是实体经济正在转型期,很多企业的主业经营遇到瓶颈,选择做理财至少能保公司资本价值。
不过,他表示,随着理财产品的无风险收益率逐步走低,部分上市公司也将目光投向了其他地方,例如安徽某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买了上亿元的货币型基金,还持有不少债券型基金以及其他理财产品。另外,券商也会有意识地将低风险的私募基金介绍给有需求的上市公司,谋求三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