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向刺激
工具型基金的规模增长,与投资者的需求变化密不可分。
指数型基金的持续扩展就源于机构投资者的热捧。上海证券分析师李颖认为:“由于过去一年间A股市场中并未出现趋势性机会,主动管理的权益类产品在发行市场并不受捧。在此背景下,具备较强资产配置能力的机构投资者越发倾向于借道工具型产品进行资产布局。”
而货币基金则尤其受到散户的持续青睐。过去三年间与大型互联网平台对接的货币基金,以及可供普通投资者保证金投资的场内货币基金,已经成为基金业内两大热点产品。仅规模超过1000亿元的货币基金,业内就有六只。
在产品供给端,基金公司的管理者也日益青睐工具型产品。一些公司的高管坦言,培养明星金经理须面对薪酬成本高、人才流动率大、业绩波动性高的缺点。而工具型产品则能达到投入相对少,产品质量相对稳定的目标,同时此类产品也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因此,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优先考虑发展工具型产品。
海外同时涌动热潮
事实上,工具型基金尤其是被动型投资产品的兴起,在海外也是大趋势。
美国投资公司协会(ICI)数据显示,过去五十年高速增长的美国基金业总资产,在2015年下降了1.4%,剩下15.7万亿美元。但被动型产品的规模则继续高歌猛进,大幅增长。在过去12个月内,投资者累计赎回了3080亿美元主动型管理基金,将3750亿美元资金投向了被动式的共同基金和ETF。
据报道,美国固定收益投资的龙头公司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在过去一年被投资者赎回了460亿美元,管理资产降至3010亿美元。擅长主动型股票投资的富兰克林邓普顿公司,被赎回440亿美元资产,最新规模为3870亿美元。
而在天平的另一端,美国指数基金的龙头企业——先锋基金,依靠低费率的传统共同基金和ETF产品总计招揽了2240亿美元的增量资金,将全市场超过五分之一的资产招致麾下。先锋基金的管理资产现已达到3.1万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基金公司。另一家被动投资公司贝莱德也凭借旗下的ETF系列产品,在去年收获了83亿美元的新增资产管理规模,市场总份额排名达到第四位。
究其原因,分析人士称,一方面是基金业绩的低迷,“主动管理型基金受到挑战,毫无疑问是因为大部分产品跑输了业绩基准”,另一方面,在低收益环境下,投资者日益倾向于把他们的资金从主动投资转向了费率较低的被动投资。
先锋基金首席执行官威廉·麦克纳此前受访时也表示:“在未来十年,一个平衡型的投资组合每年可能仅有5%的收益,为产品支付1%的费用,就意味着支付20%的收益,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费率变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