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权:一个“伪命题”?
如上所述,至少从规模体量上看,昔日名不见经传的私募基金已日益成为公募基金市场话语权的有力争夺者。
“5、6年前可能不太会有人把私募基金放到和公募基金同等地位上去看待,毕竟2010年券商报告中最乐观的预测私募基金规模也就是千亿级别,业内尚未出现一家百亿规模的公司,这种规模和大公募公司动辄一两千亿的管理规模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沪上某基金分析人士表示。
然而在市场和政策面因素的推动下,私募基金近几年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6月30日,A股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合计持仓25736.85亿股,占全部A股比重约48.18%。其中,基金持仓1064.64亿股,占所有机构持股的43.99%,居各类机构之首。而阳光私募持仓排在保险、券商、QFII、社保、信托之后,持仓31.29亿股。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国内高净值客户数量的持续增长和私募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私募基金行业将向着更加规范、专业的方向发展,特别是一批大型私募机构的逐渐壮大,有望使得私募行业的市场话语权进一步提高。
雷蕾表示,从2015年1月到2016年8月,50亿至100亿元管理规模的私募数量从60家增长到160家,增长167%,其中100亿元以上管理规模的私募数量从43家增长到了140家,增幅更是高达233%。
但也有分析人士表示,市场话语权不等同于资金量:“当年的庄股市场多少背景雄厚、呼风唤雨的大资金都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如今日益国际化的中国股市更不能够靠着财大气粗来维持所谓的影响力。”
事实上,伴随着行业的快速扩容,私募业内也依旧面临诸多发展问题,“规范”问题首当其冲。
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3月底,基金业协会受理涉嫌违法违规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共53家,其中5家公司被公开谴责并列入协会黑名单;5家机构已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公安部门介入调查的为18家,涉案金额高达123.63亿元,平均涉案金额达到6.88亿元。
而与以透明、专业、规范著称的公募基金相比,这无疑是私募行业通向获取更多市场影响力与话语权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对于资本市场来说, 话语权 意味着对市场行情的影响力和对主流理念与投资模式的决定权。”上述沪上基金分析人士表示,“如果一个行业追涨杀跌思维流行,甚至违法违规现象多发,即便拥有再大的规模,都无法也不应主导市场话语权。”
从这个角度看,市场话语权更多只是一个伪命题。一时的市场影响力随时可能被更改,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履行好受人之托、为人理财的信托责任,才是真正的长久之计。
正如基金业协会秘书长贾红波所说:“我们既要看到私募基金发展的巨大空间和难得的发展机遇,也要理性对待私募基金行业的火爆现状,从深层次上思考如何让私募基金行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