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后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实施在即,再加上外部风险呈现高企态势,券商未来将收缩以投向非标资产为主的非主动型券商定向资管计划(俗称通道业务)的规模。
在“宝万之争”的持续发酵中,看似“坐地收钱”的券商定向资管计划通道业务的风险敞口正在逐步暴露,引起业内及监管层高度关注。上证报记者从业内了解到,修订后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实施在即,再加上外部风险呈现高企态势,券商未来将收缩以投向非标资产为主的非主动型券商定向资管计划(俗称通道业务)的规模。
受访券业高管人士表示,通道业务的实质是监管套利。券商下半年或将在全行业范围内进一步缩减此类业务规模,并将业务重心转向以投行、主动管理型资产管理等传统资本中介业务。这与眼下的监管思路基本一致。
风控新规带来净资本压力
券商收缩通道业务的动力首先来自于新风控体系的倒逼。受访券商人士向上证报记者反映,修订后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给中小型券商的净资本带来较大压力。
根据10月起执行的新规,定向理财通道业务所需计提的风险资本准备比例将全面攀升。与目前根据各档券商分类评级结果执行的风险准备金计算表相比,连续三年A类券商通道业务所需计提的风险资本准备比例从0.2%提高至0.63%、A类券商从0.3%提高至0.72%、B类券商从0.4%提高至0.81%。
这一变化给中小券商带来的净资本压力立竿见影。以华福证券为例,根据证券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测算可知,该公司截至去年底的非主动管理型资管规模超过4700亿元,按新旧不同办法对应的风险准备金至少分别为9.4亿元、29.6亿元,单通道业务一项所需计提的风险准备金就至少多了20.2亿元。
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开数据显示,中信、华泰、申万宏源、中银国际、中信建投、华福、江海、招商等11家证券公司的非主动管理资管业务规模均超过2000亿元。假如这部分业务全部投向非标类资产,这意味着上述11家券商需要分别多计提高达数亿甚至数十亿元的风险资本准备。
计提风险准备意味着核心净资本的减少,也就意味着券商开展其他各类资本业务的“权限”收缩。由于通道业务费率普遍偏低,当其占用净资本规模将影响开展其他高收益业务时,券商将如何决断显而易见。
与此同时,一些券商在不久前公布的2016年分类评级中遭遇评级下调,使得新风控规则对其通道业务风险准备金计提的影响更甚。
在不久前揭晓的证券公司分类评级结果中,逾十家券商评级被下调。其中,中信、华泰、海通从AA降至BBB,方正证券更是直接从A类跌至C类。对中信、海通而言,由于被降至BBB,因而不能享受连续三年A类的计提标准。按照新规,若评级不变,其对通道业务的风险准备金计提标准为0.63%,现在则升至0.81%。
以中信证券为例。根据证券业协会数据测算公司截至去年底的非主动管理型资管规模为6644亿元,按修订前办法所需计提的风险准备金为13.3亿元,但根据最新办法,将增至53.8亿元,差额高达40.5亿元。
外部风险传染不容小觑
除了显著增加的净资本压力,随着外部风险呈现多样化、高频化的趋势,作为通道方的券商资管收费低廉,一旦发生风险事件却面临外部风险向券商内部无限传导的可能,这也令券商倾向于谨慎对待此类业务。
根据“宝万之争”中各相关方的披露,至少有一家券商资管作为通道深陷其中,面临目前尚无法预计的风险,包括产品平仓、优先资金受损无法偿还等,相对于不足千分之一的通道费,这样的不确定性远远超出了合理的风险收益比。
事实上,在此之前,通道型券商资管计划的风险敞口已有暴露。据一份监管部门发布的情况通报显示,此前曾有某券商接受A银行委托进行定向资产管理,委托金额10亿元,受托资金被用于通过B银行云南分行向云南某企业发放委托贷款。事后证明,这家云南企业向B银行云南分行提供的委托贷款合同、法律文本、印章印鉴等均系伪造。虽然被骗资金最终被全数追回,却暴露了这家提供通道的证券公司在该项目的尽职调查、担保核查和资金划付等环节均出现疏漏,造成定向资管计划沦为骗贷的通道。
沪上某券商高管表示,去通道化应该是券商资管行业的大势所趋。随着对通道业务的监管趋严,未来券商定向资管规模将大幅下滑,预计未来主动管理型的资管计划将是券商资管业务发展的着力点。此外,公司还会在投行、直接投资等业务领域加强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