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盛这类国际大投行相比,中资券商的规模实力差距较大。在正面迎战的过程中,本土券商应学习外资券商的先进经验,积累更多的经验,促进自身的转型升级。
自今年4月1日证券公司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取消后,不少外资控股券商的外方股东曾公开表态,希望谋求100%控股。那么,谁将拔得头筹?
近日,高盛集团向媒体确认,已启动收购合资券商高盛高华全部股权的程序。中国市场首家外商独资券商呼之欲出。
数位业内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坦言,外资券商的入场短期内不会有很大“威胁”,但将驱动中资券商提高竞争能力。外资券商在华或面临“水土不服”问题,中资券商在本土市场更具优势,二者之间可以加强协作关系。
首家外商独资券商将诞生
12月8日,有消息称,高盛已启动收购合资公司高盛高华100%股权的程序。高盛在一份内部备忘录中称,相关监管程序已经启动,公司已与合资伙伴就买下合资公司所有剩余股权签署了最终协议。接下来尚有一些监管流程要完成。高盛集团确认该消息属实。这意味着高盛集团收购高盛高华全部股权完成后,大概率将成为中国市场第一家外商独资券商。
“高盛集团收购高盛高华100%股权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金融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叶小杰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中国金融业扩大开放的大背景下,外资机构加速进入中国,出现外商独资券商是迟早的事。高盛集团为久负盛名的国际投行,在中国市场早有布局,由其拔得头筹也是顺理成章。
早在今年3月27日,证监会核准高盛高华变更控股股东的批复,高盛集团持股比例从33%增至51%。4月22日,高盛高华证券工商信息发生变更,高盛集团持股比例增至51%,北京高华证券持股比例变为49%;公司注册资本由8亿元变更为10.94亿元。随后在8月出现人事变动,高盛直接投资部董事总经理范翔接替方风雷出任公司董事长,公司总经理由有一定监管层背景的索莉晖担任。
高盛高华证券成立于2004年,是由高盛集团与北京高华证券合资、拥有全牌照的券商,可从事A股证券经纪和交易、自营、资产管理等业务。
高盛集团成立于1869年,是世界领先的投资银行、证券和投资管理公司。今年前三季度,高盛集团实现总营收328.19亿美元,归母净利润49.53亿美元。截至第三季度末,总资产为1.13万亿美元。最新市值为820亿美元。
与高盛这类国际大投行相比,中资券商的规模实力差距较大。中证协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国内135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8.57万亿元。截至三季度末,“券商一哥”中信证券总资产为1.04万亿元。
高盛亚太区(除日本外)联席总裁李廉(ToddLeland)在谈到获准控股高盛高华证券时曾表示:“这是我们在华业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具体来说,获得多数股权后我们可以着手准备重组在华业务的实体结构。我们将寻求尽快把所有在北京高华证券运营的业务及管理部门迁移整合为单一公司实体——高盛高华。同时,我们也将寻求尽早实现100%的所有权。”
看好中国资本市场
外资券商加速进入中国,离不开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政策的支持。2018年4月,证监会发布实施《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对外资持股比例限制作出重大调整,首次允许合资证券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最高可达51%。2020年4月1日,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正式取消。
截至目前,外资控股的合资券商已增至8家。那么,外资机构加速进入中国市场的的驱动因素有哪些?叶小杰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一方面,在中国金融业扩大开放的背景下,外资机构有更多的机会入场;另一方面,外资机构自身有强烈的意愿增加对中国市场的投资。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近年来更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前景,因此外资机构对于布局中国市场具有强烈的兴趣。尤其是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的情况下,中国很有可能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今年唯一保持经济正增长的,因此对外资金融机构而言,中国市场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在获得证监会批复变更为控股股东时,高盛亚太区(除日本外)联席总裁白瑞德(JamesParadise)曾表示:“我们计划着重于发展和加强现有的中国业务,扩大我们的潜在市场,以及投资于人才和技术。这一计划与中国正在进行的资本市场改革进程相吻合。”
外资券商加速进入中国市场,也反映出他们看好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过往20多年来,高盛一直积极参与中国资本市场。根据Dealogic的数据,高盛在2018年和2019年A股股票和股票相关发行排名中,领先其他国际投资银行。
高盛集团在最新研报中指出,2021年中国的政策将稳步回归正常,包括信贷增速大幅放缓、财政赤字减小、小幅收紧房地产调控以及货币政策保持平稳。基于明年政策将回归正常的预测,高盛对于2021年的增长前景预测较市场预测略偏谨慎,预计2021年中国实际GDP增速为7.5%(彭博市场预测为8.0%)。
中资券商如何应对
在中国资本市场创立30周年之际,外资券商加速入场、注册制改革推进成为年度券业关键词。如何在竞争加剧态势下,抓住政策红利机遇,成为机构展望未来发展的主要思路。
回顾2020年,外资控股券商不断扩容,在中国市场“扎根”消息不断。3月,摩根士丹利也拿下合资券商控股股权,工商信息随后变更;3月20日,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正式开业;野村东方国际证券近日集中发布多个岗位的招聘信息……外资加速入场动作频频,对中资券商影响如何?
叶小杰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坦言,外资券商机构加速入场,对中国资本市场改革、证券行业、投资者等带来影响。第一,有利于助推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全面推行注册制已是大势所趋,外资机构入场能够在投行、研究等领域参与竞争,带来成熟的国际经验,助力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第二,促进国内券商行业的转型升级。外资机构入场的“鲶鱼效应”将为券商行业注入更多的竞争压力,国内券商在正面迎战的过程中,也将积累更多的经验,促进自身的转型升级。第三,外资机构的入场,使国内投资者在挑选券商服务时有了更多选择,这无疑对投资者是一个利好。
一位上海投行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坦言,对于外资券商的入场,不必太担忧,短期内不会有很大“威胁”。外资券商在华或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中资券商在本土市场更具优势,尤其是在服务方面。不过,外资机构的入场将驱动中资券商提高竞争能力。
天风证券副总裁、天风国际董事局主席翟晨曦曾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对于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机构,我认为更多是一种协作而非竞争。”他认为,外资机构“本土化”过程并不容易,预测外资机构进入中国后主要有两种打法:一是大型金融机构拿全牌照全面展业,二是大量中小金融机构会选择与中国本土金融机构合作。
“中资券商在对待外资机构的进入时,应该学习外资机构的先进经验,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此外,应该直面外资机构的竞争,通过不断的‘亮剑’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叶小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