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暴涨难掩业绩亏损
科技企业需叫好又叫座
据媒体报道,近几个交易日,汉王科技(行情002362,咨询)股价一路高歌猛进,连续四涨停。然而,尽管该股股价闪耀,但却难掩业绩亏损的窘境。日前汉王科技发布2015年三季报,报告显示公司增收不增利,而且出现亏损,实现的营业收入为2.65亿元,同比上升4.0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130.78万元,同比下滑126.59%。汉王科技曾因电纸书业务名噪一时,市场环境变化后,公司转而做OCR识别、人脸识别等智能模式识别领域的业务。不过,目前新业务还未对汉王科技的业绩产生非常好的贡献,公司在三季报中预计2015年的全年业绩为亏损500万元至盈利500万元,这较2014年1065.32万元的净利润也是大幅下滑。对于业绩变动的原因,汉王科技称是因为市场环境变化,部分业务的开展受到影响;而且公司处于转型期,市场及研发投入有所增加;另外,报告期内涉诉事项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如果按照传统和朝阳来划分产业,汉王无论如何都要划在朝阳之列。在资本市场,人们有看未来不看当下、看前景不看盈利的“毛病”,因此,划入新兴产业的企业,往往可以亏损累累而受到青睐,相反,一些业绩突出的“传统产业”,却不受待见,股价甚至不升反跌。因此,汉王的业绩平平股价却连续大涨不足为怪。有消息说,国外资本市场互联网大热的局面已经悄然变化,投资者开始理性对待“触网”企业。所谓理性,就是不再满足于讲故事,不再沉醉于炒概念,而是重视盈利模式,重视股东回报。笔者并不完全否定资本市场的“炒作”和一轮轮的大热,因为这是产业化发展所必须经过的阶段;也不能完全否定由于大热而导致的产能过剩和破产重组,因为只有大浪淘沙,才能筛选出最优秀的企业。不过,作为企业,不管是夕阳还是朝阳,盈利是生存的前提。汉王也不能例外。投资者对于效益不好,可以容忍一时,但绝不能够容忍一世。作为企业,不能只有高科技之名,而无高业绩之实。
冶金业采掘业亏损面不小
“实体”经济未必一概得支持
眼下正值三季报披露高峰期,不少企业的最新业绩逐渐浮出水面,那些连续亏损的上市公司受到投资者侧目。根据已披露的数据,目前已有60家去年亏损、今年前三季度再度亏损的“非ST”上市公司,这些公司都极有可能在明年“跻身”ST阵营。而对于一些*ST股而言,如果今年年报继续亏损,那就可能面临暂停交易的风险。在2015年度的最后几个月里,现实的业绩压力将迫使这些公司将“保壳”作为首要任务。数据显示,在沪深两市已经发布三季快报的上市公司中(不含ST股),有60家企业去年亏损、今年前三季度再度亏损。不难发现,这60家公司主要集中于能源与材料行业,以钢铁、采掘类居多。事实上,钢材市场持续低迷,钢价亦屡创新低,2008年钢价维持在4000元到5000元/吨的区间,现在却跌到了2000元/吨左右。受行业不景气因素的影响,韶钢松山(行情000717,咨询)今年前三季度预亏16亿元,同比下滑85.33%。该公司去年已亏损13.88亿元。
从高层到基层,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共识,并且在相关政策和措施中不断被强化。但是我们也要冷静下来思索:所谓实体经济,绝不是一切制造业和采掘业之类的“实体”。很有可能的是,某些实体经济由于产能过大、体量过大,无论怎样政策优惠、措施倾斜,都不可能重现昔日光辉,更不可能再造辉煌、继续成为主导型的支柱产业。对这些企业而言,削减产能、甚至关停并转,也实属正常,或者说,势在必行。因此,笼统说支持实体经济不行,现在最需要厘清的是,哪些产业是属于过剩严重、急需削减产能的“实体”,对这些实体经济,我们不但不能支持其发展,反而要积极进行痛苦的调整、削减产能。否则,让长线更长只能浪费资源。
中小创股票三季报业绩骄人
成为股市稳定器还需时日
目前,创业板和中小板三季报预告已经基本披露完毕,业绩预喜比例显著高于主板。据最新数据,创业板和中小板分别有71家和130家公司三季度预告净利润同比增速超过100%,与此同时,净利润同比降幅超过100%的上市公司分别有33和93家。从行业分布来看,业绩增速改善明显的股票多分布在计算机、电气设备、电子等行业。总体来看,以中小创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股票三季度盈利整体向好,分化也较为明显。预计A股后市沪弱深强格局将延续,品种分化也将进一步加剧。根据最新数据,主板三季报业绩预告披露比例仅为不到三分之一,但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三季报业绩预告已基本披露完毕。近期反弹过程中,中小创持续跑赢主板,除了资金偏好和改革红利之外,三季度整体向好的业绩预告也形成有力支撑。
预告利润增幅显示,三季度业绩增速改善明显的股票多分布在计算机、电气设备、电子等行业,反映这些行业景气度整体向好,而钢铁、煤炭等行业的状况,令人担心。对比之下,看来技术含量在产业中的分量至关重要。不过,在进一步创新的动力尚未出现时,中小型企业业绩继续上行压力增大,只有业绩持续向好、真正具备成长空间的企业才能更易获得市场青睐,因此,中小企业切不可就此止步。还要看到,股市真正的稳定基石还是大型企业,即所谓的蓝筹股,现在的难点是,过去的大企业主要集中于“重工业”,如冶金、采掘等领域,转型不那么容易;新兴行业毕竟还是势单力薄,成为股市的稳定器并不是短期内可以一蹴而就的。把新兴产业逐步做大的同时,还要让传统产业“减肥”,才能让经济发展步入新的快车道。
公司改名换姓悄然成风
业绩同步才算“名副其实”
四季度刚过去12个交易日,未名医药(行情002581,咨询)、巨轮智能(行情002031,咨询)、万好万家(行情600576,咨询)等11家公司就纷纷发布证券简称更名公告。10月22日,华讯方舟(行情000687,咨询)发布证券简称变更公告称,公司股票简称由“恒天天鹅”变更为“华讯方舟”。公告当天,华讯方舟股价以涨停收盘,好势头在次日得到延续,两天累计涨幅17.18%。上市公司因更名而刺激股价大涨的案例在A股市场并不少见。据统计,今年以来,A股共有181家上市公司进行过股票简称变更,累计达186次。换而言之,平均每个交易日就有一家公司“更名换姓”。剔除因业绩变动导致的上市公司ST“戴帽”和“摘帽”等被动更名外,主动更名的上市公司仍有133家之多。与往年相比,上市公司对更名的热衷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历史数据显示,2013年上市公司累计更名169次,其中仅三成属于主动更名;而在2014年发生的182次股票简称变更中,因ST帽子的变换被动更名的占比不到一半,今年,仅上半年主动更名公司就已与去年全年的数量不相上下。
如果说今年上半年“疯牛”行情中,“更名热”刺激了相关公司的股价在短期内连续暴涨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到了第三季度股市大跌的行情中,主动更名公司依然扎堆,令人疑惑。除了“股价维稳”的压力,不排除为了抬升股价,人为制造热点,迎合市场炒作的有意为之。而主动将新名称与互联网沾边,与新技术沾边,与新政策沾边,则是改名的主要内容。至于上市公司以“转型”为噱头,借口“国际化”、电商化或“互联网+”,果断或无情地将自己的起家基础抛弃,更不在话下。如纺织服装业的“百圆裤业”变身“跨境通(行情002640,咨询)”、 “江淮动力”更名为“智慧农业(行情000816,咨询)”等,而多伦股份改成“匹凸匹(行情600696,咨询)”,更成为市场内外的笑话。从原则上讲,企业如何改名是企业自己的事,别人无权干预,特别是主营业务发生重大变化时,改名确实有其必要性。但是,如果把企业的未来发展完全寄托于名字的更改上,恐怕不可靠。主要的功夫还是要下在经营模式选择和业绩的提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