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属于制造业的卓越鸿昌依然能保持30%以上的盈利能力实属不易,面对上半年的净利润微降,公司积极谋求变革
“通过环保智能机器制造的房子零部件为轻质材料,将这些零部件运到规划好的位置后进行现场组装,这种建筑方式在国外已经很普遍,我们现在也在逐步实现。”从募资路演现场回来,福建卓越鸿昌环保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卓越鸿昌”)董事长傅志昌接受《投资者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
经过多年的发展,卓越鸿昌成为国内新型墙体材料的领军企业,于今年7月挂牌新三板,并刚刚启动了首轮定增募资计划,推进新型业务开展。
在经济下行、实体企业举步维艰的当前,公司2014年净利润仍然保持50%的增速。“求新、求变是企业适应不同经济环境的原则。”傅志昌表示,公司之所以能保持较好增速,和持续研发投入、转变商业模式密不可分。同时,他认为,对于成熟的企业,每一次经济的低潮期都是产能、技术和人才的储备期。
垦荒环保智能建筑
成立于2006年的卓越鸿昌前身为有30年发展历程的鸿昌砖机,并于2009年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主营业务为环保型砌块自动成型装备和配套设备、配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整体解决方案的设计和一体化服务,具体的产品为砌块生产线。
傅志昌于1985年涉足制砖机械行业,由最早改装的小型制砖机,到几十万的二手机床,企业慢慢发展起来。随着国家加快墙体材料革新和节能建筑推广进程加快,傅志昌决心进军环保节能建筑材料。
然而,现实却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由于我国制砖机行业起步晚,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技术水平大多还停留在家庭作坊式阶段,难以支撑起生产质高价优的新墙材的现实需求。而那种按照传统的空心砌块原理生产出来的混凝土墙材,往往有墙体裂缝、漏水,无法满足二次装修等致命缺陷。结果,新型墙材的推广举步维艰,傅志昌介绍,上世纪90年代,我国整个砌块(砖)机行业发展几乎停滞。
“当许多人决定放弃、纷纷转产的时候,我觉得环保墙体一定有市场。”傅志昌表示,没有技术就学习国外经验,“山寨”国外先进设备。最终,傅志昌的坚持让他和公司渡过了最初的难关。
产品创新研发让卓越鸿昌获得了最初的生存空间。此后,卓越鸿昌又成功研制出一机多用的多功能制砖机,让用户用一份投资便可生产出一系列墙地砖产品,并实现了砖机的自动化生产,产品一经问世便广受欢迎,公司也慢慢地走出困境,进入了一种相对良性的发展态势。
创业的道路并不平坦。国家推行新型墙材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资源和环境,为满足墙体材料革新的要求,整个行业都在寻找性能与价位上都优于传统黏土砖的产品。傅志昌成功推出了“混凝土多孔砖”系列及相应的生产设备,并申报国家专利。通过自动化的制砖机械设备生产的“混凝土多孔砖”,不仅节能降耗,还可将粉煤灰、煤矸石、尾矿渣、石渣、建筑垃圾、焚烧后的生活垃圾等利用起来,做到环保、废品再利用。
“为尽快将科技成果产业化,我们投资1300万元建成中国制砖机行业首个研发与中试基地,当年即获专利达14项。”傅志昌介绍,公司自主研发的机电液光一体化全自动生产线的出口,更是填补了这一领域国产设备出口的空白。
年复合增长率30%
在渡过最初技术壁垒几年后,卓越鸿昌迎来快速增长。从公司披露的数据来看,2014年年报显示,公司2014年实现净利润3621万,同比增长近50%,2013年同样实现较好增长,净利润环比超过61%。
傅志昌介绍,近几年公司产能每年以30%至50%的速度递增,产品出口到127个国家和地区,并连续多年产销量纳税总额居行业之首。业绩的表现突出,让卓越鸿昌更多地参与到行业发展推动上来,截止到目前,其参编过9部国家与行业标准,获得过7项省部级技术成果,拥有实用新型专利49项,发明专利13项。
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制造业普遍萧条的当前,对于公司业绩依旧保持较好增长的原因,傅志昌认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而创新不仅仅体现在技术上,更体现在品质、服务、经营上。
扎根于深厚的行业基础,卓越鸿昌在创新上做起了文章。首先针对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公司推出“体现用户价值”的经营模式。
“我们不仅仅生产环保墙体这项产品,而是为客户量身裁定,最大限度利用客户的所有资源,策划出最适合客户的建厂投资方案,主要体现在材料选择应用、工艺流程设定、预留发展空间、尽量节省投资、突出工厂景观等。”傅志昌认为,从客户角度出发,才能了解客户真正的需求。
而面对很多小公司不具备购买设备的能力,卓越鸿昌改变思路,将“卖”设备变为“租”设备。“以小规模拆迁建设为例,我们的技术员工带着设备,就地取材将拆迁废弃物加工制作为环保墙体,施工方可以直接使用,项目完成后,我们的员工和设备退出。”傅志昌表示,这种租赁的方式可以实现公司自身和客户的双赢。首先,客户不需要购买设备、聘请专业人才,综合成本降低;而对于卓越鸿昌来讲,一台设备每年可重复利用四次,收益自然也比销售一台设备要高。
据了解,目前卓越鸿昌将全国20多个零部件配送售后服务点进行分包,承包者对用户实行服务终身制,真正做到用户、员工、企业三方受益。每年公司都要招聘一批大学生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花上一两年时间对他们进行训练,而后再随鸿昌设备一起租赁到世界各地,为客户提供有偿服务,同时也解决了客户的后顾之忧。
此外,卓越鸿昌还创立了行业惟一的“砌块生产与应用”培训学校,让用户在设备交付之前,接受鸿昌从品质管理、成本控制、设备操作、设备维护到员工考核、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培训。
为了鼓励创新,尊重创造,傅志昌在公司专门设立了一个创新基金,用于奖励科研人员与有突出贡献的员工。
逆境思“变”
从卓越鸿昌业务结构来看,主营业务突出,营收占比超过99%。高度集中的业务模式有利于公司发展,精益求精上一个新台阶。但另一方面,单一业务发展则面临较大风险。
傅志昌介绍,公司市场需求主要受下游行业需求状况影响。公司产品主要用于建筑业,包括房屋建筑(包括工业和民用建筑)、路桥建筑(铁路、公路、桥梁和码头等)以及市政工程建设(铺设路面、装饰公共设施等)。因而,房地产市场、路桥建筑业以及市政建设业的投资规模和市场容量对砌块产品的需求量造成直接影响。
去年下半年以来,建筑行业市场陷入低迷,对公司产品需求量萎缩。受其影响,卓越鸿昌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06亿元,比去年同期略有上涨2.15%;而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分别为2200万元、1940万元,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7.20%、4.05%。
面对这种情况,傅志昌表示,任何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企业若没有持续研发,若没有技术储备,若不能适时推出革命性产品,不管其历史如何辉煌,企业资源最终将会被消耗殆尽,而后自生自灭。
“7年前用钱排队70天才能给货,当年让公司赚得盆满钵满的核心产品,目前已经不能满足温饱,销售占比不到20%。”傅志昌感慨地说。
围绕着人才结构、营销手段、市场定位、商业模式以及管理方式等核心问题,傅志昌开始积极谋求变革。
首先,卓越鸿昌定点引进接触到国外最前沿核心技术的团队,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引进消化吸收后用27个专利覆盖了国外核心技术,形成了自己的技术特点;在保证产能、品质与运行率的情况下,做了大量的成本创新,满足了国内外高端客户的性价比要求,出口订单平均售价只需220万美元,成本较国外提供商便宜近半。
其次,在销售方面,随着国内建筑业的产能过剩,经济发展的放缓,装备制造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流动性不畅。傅志昌介绍,卓越鸿昌的市场定位由过去的通过广告、展会,不断寻找新的客户,转为对现有的制砖行业进行产业升级,对单一客户由销售规模由几十万发展到几百万,产业门槛不断提高,设备融资租赁也应运而生。融资租赁使更多小规模用户能提前享用先进的科技产品。
“企业想走向国际就需有国际化的专业团队,特别是销售团队,有好产品还必须有好的营销模式与营销文化,国际化的人才结构更清楚客户的诉求,更清楚沟通的渠道。”傅志昌表示,目前公司已经打造了一支由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印度、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专业人才团队。
值得一提的是,卓越鸿昌在商业模式的探索上,瞄准行业痛点,推出IMO(投资、管理、运行)模式。此前,政府处理建筑垃圾通常会在偏远的市郊找块地做集中处置,让排放单位将处置物送过去还要交处置费,执行效果差,大部分处置物还是到处乱放。
对此,卓越鸿昌对满足产能的单位推广IMO模式。“预交3个月的工资,我们会派出移动工厂、生产与管理人员,到拆迁现场将处置物就地转换成各种建材。我们称之为‘合同废固管理’。”傅志昌介绍,移动工厂即为企业免费安装设备,提供专业人才进行现场作业,将废弃物加工为可用墙体。
坎坷资本路
今年7月成功挂牌新三板的卓越鸿昌完成了传统民企走向资本市场的第一步。《投资者报》记者了解到,其寻求资本之路并不平坦。
同业中,海源机械(行情002529,咨询)早已登陆中小板,实现上市。2012年,卓越鸿昌也开始冲击创业板,但因当年IPO关闸等原因被搁浅。
去年,大连橡胶塑料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公布重大资产重组预案,拟以约5.55亿元的价格,以发行股份结合现金支付的方式收购卓越鸿昌100%股权。
此次收购,业内一致看好,卓越鸿昌作为行业内最早研制、生产环保型成型装备的企业,其发展方向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目标服务于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其技术水平及市场份额占据行业前列。然而最终也未能如愿。
傅志昌表示,挂牌新三板,更多的是希望对公司品牌影响力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针对经营风险,公司积极拓展海外业务,通过全球化营销策略来减少受下游行业需求状况的影响。同时推进设备融资租赁业务和进出口贸易及转口贸易,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为转板做好准备。”傅志昌说道。
在炒概念、论“风口”的当前资本市场环境中,傅志昌认为,仍要把主业做好,“我研究了这么多年的智能环保设备,在公司资金流最好的时候都没有考虑过做房地产,现在也不会,每个行业需要有坚持的人。”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