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股市场,大家都喜欢将自己归于成长股投资者,但在成长股上真正赚到钱并不容易。一方面是我们选到的成长股,往往市场也有共识,给出的对价并不便宜。另一方面,大部分所谓成长股,在成长过程中并不一帆风顺,被证伪的概率很大,一旦证伪,过高的业绩预期面临下调风险,估值同样也会大幅打折,对股价的杀伤力巨大。
股价由业绩和估值共同决定,我们最希望能够选到业绩、估值双升的股票。美股的消费品中不乏牛股,比如某连锁咖啡品牌,09年以来股价上涨接近20倍,其中利润增长了7倍,估值提升了3倍(最新股价对应30倍PE)。类似的美股消费品10倍股还有不少,其共性是,股价上涨基于低估值的基础上,业绩持续增长,戴维斯双击获取巨大超额收益。
但通过分析A股的10倍股,我们却发现,情况并不一样。据雪球作者统计,过去几年90%的10倍股,利润年复合增速低于10%。更难以解释的是,利润增速快的公司,股价表现反而一般。比如某白电公司09年以来利润复合增速超过35%,估值水平却每年下一个台阶。再比如主流的银行地产公司,过去5年利润持续较快增长,股价只有阶段性的赚钱机会。
总结过去三轮牛市。06、07年最具有赚钱效应的股票是由业绩推动的,比如煤炭、有色、券商、工程机械、高端白酒、家电连锁等;09、10年也能找出由业绩驱动的板块,比如苹果产业链、服装、白酒、医药等,但在涨幅居前的股票名单中,已经有一大半的公司名字听上去并不熟悉;而14、15年领涨的板块,比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产业互联网、基因治疗、军工等等,出了不少10倍股,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股价上涨绝大部分由估值来贡献,和业绩增长无关。
A股最近10年3轮牛熊周期得出的结论似乎是,业绩对股价的贡献度逐步降低。股价变化由预期差决定,06-10年宏观经济波动大,基本面变化引起的预期差足够强烈,因此业绩重要性显著。而最近几年GDP持续稳定下行,波动性很小,通俗来讲,反正业绩差,大家都知道,业绩对股价的边际影响就很小了。而且,传统行业正因为主业不好,有了转型并购的动力,通过收购一个新兴行业资产,赚取一二级市场的估值差,对市值的拉动简单粗暴。当然,这种方法的前提是,二级市场愿意给风口行业很高的估值,其产业背景是这两年移动互联网普及后,各领域(吃穿住行娱乐,乃至金融医疗)的互联网改造,衍生出很多新的商业模式。
最后,如何才能选取能赚钱的股票?我们潜意识中,总希望构建一个选股函数,一劳永逸,只要输入变量,就能得到牛股。实际上我们应该趁早放弃这种想法,基本面分析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不然如何解释高送转行情,次新股板块这种无厘头又客观存在的现象?技术面同样如此,K线分析本身就是一种统计概率。我们应该接受投资方法的多样性,任何方法都只是一个概率,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努力创造超额收益,同时时刻敬畏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