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融资总量和单位融资量来看,新股融资金额并不算高。实际上,在2014-2015年间,两市共发行新股348家,共计融资2200多亿元。在除去像国泰君安(融资300亿元)、中国核电(融资136亿元)、东方证券(融资100亿元)、东兴证券(融资46亿元)这样的巨型或大型IPO后,过去两年上市新股的平均融资额只有4.8亿元。
从管理层干预角度来看,控制单个IPO的融资规模是新股上市速度的保障。如目前排队的城商行等金融类企业全部上市,将显著影响市场新股发行的数量。差不多一家城商行的融资金额就抵得上20家中小创企业的融资额。实际上,监管层已经意识到金融类企业融资对于资本市场的潜在风险性。如目前监管层已经无条件叫停了所有类金融企业在新三板的挂牌进程。未来管理层有可能根据市场运行状况对于A股的金融类企业上市节奏进行管控。
从市场1月初下跌过程中的压力测试来看,目前的A股相当强韧,完全能够承受IPO融资带来冲击。两市融资余额已经连续17个交易日下降,下降规模在2100亿元左右,而这仅仅是杠杆金额的净减少,如果算上由此带来的正股抛盘,预计此次开年调整的资金净流出约在3000亿元以上。这相当于一场压力测试:过去两年的348家新股在差不多一个月内集中发行。也就是说,当前的市场具备承受每年350家左右的IPO上市速度。
西南证券认为,管理层目前推出的大股东二级市场减持限制措施将有效呵护市场,为新股发行创造良好条件。大股东减持限制措施是用扭曲对抗扭曲,是对市场原有不合理制度的修正。大股东二级市场减持限制并不会打消大股东做市值的积极性。
总体来看,如果能够控制好IPO节奏,新股发行有可能与市场形成正反馈效应,新股上市为市场带来更多新的投资标的,受到市场追捧后出现赚钱效应,从而吸引场外的增量资金入市,使得新股发行与市场上行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