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招股说明书,通宇通讯主要从事天线及射频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业务,公司主要产品包括移动通信基站天线、射频器件和微博天线等。
本次IPO,通宇通讯拟发行不超过4000万股,募集资金6.1亿元,用于基站天线产品扩产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国际营销与服务网络建设项目、射频器件产品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这已经是通宇通讯第二次向A股发起冲击。早在2012年,其已开始谋求登陆资本市场,但最终以失败收场。《证券市场周刊》记者发现,首次IPO折戟后,通宇通讯在随后财年经营业绩突然暴涨,涨幅远高于竞争对手和同行企业;不仅如此,在两次IPO间隙,大批股东出让股份并且高管集中离职,甚是蹊跷,而首次IPO时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问题也至今未能解决。
持股员工集体出走
通宇通讯成立于1996年12月,注册资本50万元,出资人分别为吴中林和时桂清,两人系夫妻关系,持股比例分别为60%和40%。随后,通宇通讯几经增资,但股权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仍牢牢为夫妻二人完全控股的家族企业。
2010年7月,也就是首次IPO前夕,通宇通讯股权结构发生松动,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员工共计29名自然人,按4.12元/出资额增资252万元,公司注册资本由5000万元增至5252万元。同年10月,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变更后,5252万元的出资额变更为8200万股股份。计算可得,252万元出资额折合股份数约为394万股,每股成本约为2.64元。同年12月,通宇通讯又引入中科创投在内的4名外部机构投资者,后者以10元/股的价格新增1000万股。
但是好景不长,首次IPO被否后,持股员工开始集中出让股权,甚至在本次IPO前夕,仍有高管低价放弃股权,似乎对即将到来的资本盛宴全无兴趣,甚是蹊跷。
根据招股说明书,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首次IPO失败后的一年内,袁洁新、王东、王周龙、唐南志等10名持股员工因为离职或退休等原因,将所持股份以3.87元/股的价格转让,受让方多为大股东吴中林和时桂清。
2013年11月至2014年6月,也就是再度IPO前一年内,又有彭蛟、丁勇、周力、王伟、东君伟5位持股员工将股份全部转让回吴中林夫妇,原因为离职或家庭需要资金,转让价格分别为3.93元/股和4.49元/股,按照不同时间每股净资产的75%为基础作价。也就是说,持股员工在IPO前夕以七五折的价格贱卖所持股份。而在2015年2月再度IPO进入冲刺阶段,仍有持股员工退出,余国生因离职原因将所持全部股份以5.3元/股的价格转让给吴中林,仍按每股净资产的75%为基础作价。
按照本次IPO发行4000万股、募集6.1亿元资金计算,通宇通讯每股价格为15.25元,为何持股员工在首次IPO失败后立即集体放弃分享资本盛宴的机会,甚至低价出让股权呢?
而在出走的持股员工中,不乏高管级别,根据招股说明书,离职时唐南志为通宇通讯财务总监和董事会秘书,丁勇为公司监事。对于企业来说,如此大规模的员工离职所带来的不稳定性又会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呢?
业绩暴增远超同行
根据第一次冲击IPO时的招股说明书,通宇通讯2009年至2011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01亿元、7180万元、7279万元,期间的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9%和3%,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分别为8176万元、6556万元、6179万元,逐年下滑,这也成为首次IPO失败的原因之一。而本次IPO,通宇通讯业绩突然反转。
根据最新版的招股说明书,2012年至2014年,通宇通讯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18亿元、6.08亿元和1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312.16万元、6816.28万元和3.54亿元,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为4486.83万元、6465.66万元和3.53亿元。
不难发现,2011年和2012年,通宇通讯的业绩与此前数据存在延续性,扣非后净利润在5000万元至6000万元左右。但是,在重启IPO的2014年,其业绩突然暴增,营业收入和扣非后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了146% 和446%。
招股说明书表示,2014年,公司业绩大幅增长,主要原因为报告期内全球3G、4G网络的持续大规模建设,尤其是2013年底以来中国4G网络牌照陆续发放和通讯领域投资增加,使得公司产品销量大幅增加所致。
尽管对业绩反转做出了看似合理的解释,但与同行业竞争对手相比,通宇通讯的业绩增长幅度仍然令人咋舌。
在招股说明书中,通宇通讯列出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盛路通信(002446)(002446.SZ)、武汉凡谷(002194)(002194.SZ)和大富科技(300134)(300134.SZ)等。
根据Wind系统数据,2014年,盛路通信营业收入5.26亿元,同比增长65.04%;武汉凡谷为17.72亿元,同比增长57.64%;大富科技为24.51亿元,同比增长29.31%。
由此可见,同行业中,2014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少则30%左右,多则60%左右,通宇通讯高达146%的营收同比增长率着实惊人。
在通宇通讯的营收结构中,2013-2014年,基站天线业务营业收入占比分别为81.88%和81.22%,为公司主营业务,金额分别为4.98亿元和12.18亿元,2014年同比增长144.57%。
而根据Wind系统数据,同样主营基站天线业务的大富科技,2013年和2014年该项业务营业收入分别为1.30亿元和1.85亿元,2014年同比增长率仅为42.3%。如果说行业好转带来业绩反转,为何只有通宇通讯业绩翻番。
不仅如此,通宇通讯基站天线业务的毛利率同样惊人,2012年至2014年分别达到了38.63%、41.36%和47.22%,而大富科技该项业务毛利率仅分别为25.46%、22.84%和28.27%。
通宇通讯在招股说明书中表示,报告期内毛利率较高,主要由于全球4G移动通信基站建设投资力度加大所致,使得公司高附加值的多端口4G基站天线产品销售额大幅增长,未来存在毛利率下降的风险。
客户集中 官司未了
在首次IPO时,通宇通讯对大客户的依赖曾被市场诟病,时隔三年,这一状况似乎没有好转。根据2012年发布的招股说明书,2009年至2011年,通宇通讯对前五大客户的营收占比分别为69.51%、70.41和72.37%,其中来自第一大客户华为的营收占比均超过20%。
本次IPO招股说明书显示,2012年至2014年,通宇通讯前五大客户营收占比仍分别达到76.36%、62.12%和60.48%。在风险提示中,通宇通讯承认,由于各国移动通信运营商数量有限,且华为等公司占据移动通信设备集成商80%以上的份额,公司客户集中程度较高,尽管与客户保持稳定业务关系,但客户较为集中也对公司的经营产生了一定风险,如果未来客户经营发展出现不利,将对公司生产经营带来负面影响。
除去客户集中问题与首次IPO时一样,通宇通讯此次IPO又增添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侵权官司。
2014年5月,在香港上市的京信通信(2342.HK)起诉通宇通讯,侵犯其“复合移相器”(专利号ZL200810027153.X)、“小型智能化天线”(专利号ZL200720059003.8)及“用于移动通信天线移相器的调整装置”(专利号200520059283.3)等三项专利的专利权。
2015年4月,法院准许原告撤回关于“小型智能化天线”专利权的起诉,但另外两项专利权的诉讼已经开庭审理,尚未收到法院判决结果,如果通宇通讯败诉,势必对其涉及专利侵权相关产品的流通和销售带来影响。
此外,通宇通讯的“前科”也值得投资者关注。根据公开资料,在首次IPO失败时,证监会披露的否决公告表示,通宇通讯实际控制人在报告期内存在通过11家单位占用公司资金的行为,且实际控制人未向公司支付资金占用费,同时公司还存在偷税漏税的行为。
首次招股说明书显示,通宇通讯在2010年5月也就是IPO前夕,分别补缴了2007年和2008年的企业所得税2073.24万元和502.81万元,缴纳滞纳金共计836.43万元。对于占用公司资金行为,本次招股说明书表示,实际控制人吴中林夫妇通过广州市天河区天平林华粮油店等11家企业占用公司资金合计9235.02万元,2010年6月公司分期收回本金,吴中林夫妇并于2012年12月以当时银行贷款利率为依据,补偿占用资金利息合计729万元。
尽管在IPO前及时处理了“污点”,但未来上市公司在财务上的诚信依然值得投资者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