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来一包藜麦营养简餐粉,中午喝一杯玫瑰桑叶茶,晚餐用一勺巴旦木油炒菜……新疆特色产品提升了城市白领的生活品质,而在另一头,城市消费也带动了新疆贫困地区脱贫脱困。
一些来自东部发达地区的民企扎根西部贫困地区,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助力当地脱贫事业。
上海闽龙实业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这家农业领域的上海龙头企业成立于1995年,做南北货起家,是第一批落户新疆喀什的上海援疆企业之一。
从2011年发展至今,闽龙实业在新疆当地已拥有1200亩有机红枣种植基地以及占地面积340亩的生产加工产业园,打造了4条生产线,带动当地2500多户农户增收,300多人稳定就业,并托底包收20个贫困村贫困户的特产。
“喀什地区的水果资源得天独厚、闻名遐迩,但很难运出来,附加值也不高。”闽龙实业董事长郑金龙表示,2018年,他们引进了国际上较为先进的FD冻干技术和设备,进入深加工领域,提高初级农产品附加值。
“现在当地大量盛产的苹果、冬枣、甜杏、西梅、哈密瓜、无花果等都可以深加工,既解决了鲜果来不及卖、难储存的问题,又可满足上海市场的消费需求。”郑金龙说。
2018年,在充分评估的基础上,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在喀什地区莎车县实施“耐逆农作物高产优质育种及示范种植研究”项目。
2019年8月,藜麦迎来收割期,小面积测产达到亩产210公斤。今年,在种质材料进一步筛选、栽培技术进一步改造的同时,藜麦春播扩展至疆内12个县市、30余个种植点,面积达9600亩。
栽培成功后,打开销路至关重要。只有发展产品的深加工,才能提高附加值,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变“产品”为“商品”。
“通过前期的样品试产,我们发现藜麦的皂苷,也就是外种皮会影响产品的口感。因此,与核桃、巴旦木等的加工设备只需去壳不同,藜麦加工设备必须将果壳和皂苷同时剔除。”郑金龙说。
深加工是一个技术活,发展深加工就要为当地培育一支带不走的技术人才队伍。“到现在我还记得多年前首批员工到岗时的场景,培训人员一遍遍叮嘱规章制度和要求,手把手教工人使用生产车间的各种设备工具。”郑金龙说,如今,这批员工已经彻底实现了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
经过多年培养,如今不少本土人才有了独当一面的能力。今年复工之初,车间主任买买提率领清一色的本土技术工人独立完成了百万元级的加急订单。
据全国工商联“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台账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上海488家民营企业通过多种途径帮扶全国1334个村,帮扶人数达37.86万人。其中产业扶贫(村级)项目总额4.25亿元,消费扶贫采购销售1.3亿元。
“对企业来说,这不仅是生意,还必须有情怀,更要有责任感。”上海市工商联相关负责人表示,民企将自身优势和对口地区实际需求结合,在发掘优品、产业链打造、渠道拓宽等领域深耕细作,实现企业和当地政府、居民共赢,这才是可持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