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张衡报道 日前,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文化金融蓝皮书《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十年来,我国文化金融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基于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2020年开年疫情的特殊情况,一些新的文化金融焦点值得重点关注。
报告认为,当前迫切需要应对疫情困局,重振股权融资市场。一是要关注疫情下的文化企业复工复产,以及文化生产体系修复问题。报告表示,文化生产体系修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见成效。在疫情影响下,原有的文化生产体系经受到重创,产业链被破坏,供应链断裂,价值链需要重新评估。即便是数字化转型,也需要融入生态系统之中。二是要坚定不移地鼓励发展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市场,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报告指出,当前需要在风险可控的原则下及时调整政策,出台适度松绑之策,鼓励私募股权基金在文化产业的投资,鼓励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和上市公司再融资,鼓励文化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应积极利用正在推进的新三板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支持文化类挂牌企业进入“精选层”,积极参与转板。鼓励更多的文化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这不仅是疫情下应对文化产业困局的需要,也是文化金融市场体系和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针对有关服务体系构建,报告表示应在新经济框架下寻求文化金融发展新路径。一是认识文化产业的新经济特征。报告认为,当前以互联网文化产业和数字文化产业为形态的数字文化经济发展迅猛,文化产业的新经济特征已经更加鲜明。传统的金融体系形成于工业经济时代,主要服务于工业时代的产业和经济,已无法适应和满足新经济时代的实际需求,建立新的金融服务体系是必然趋势。所以,需在新经济框架下发展文化金融,需在新经济金融服务体系构建中找到新路径,提升文化金融政策质量,促进文化产业创新。
二是在新经济特征和新需求基础上,持续推动文化金融“四化”。报告认为,文化产业的新经济特征还表现在资本市场的新需求上,如对债权融资的“小快灵”的要求、基于快速迭代的周期变化的股权融资需求等。有必要在新经济特征和新需求基础上,持续推动文化金融服务体系产品专属化、机构专营化、服务专业化、市场专门化。在此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金融科技、文化金融管理和文化金融教育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即如何通过金融科技推动新型文化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如何通过文化金融管理形成适应新经济特征的业务管理体系和行业标准体系,如何通过文化金融教育培育新一代文化金融人才。
三是关注文化数据资产及文化数字资产管理体系建设。报告指出,文化数据资产及文化数字资产是文化产业新经济形态转型中最重要的特征,也是金融需要特别关注的资产形态变化。可以预见,文化数据资产以及文化数字资产将成为文化企业最重要的资产,这对于以资产为中心运转的文化金融体系来说是必须面对的大趋势。所以,建议在制定文化金融政策时对此多予以关注,大力鼓励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
同时,报告认为,发展文化金融要适应国家战略发展的要求,积极为国家战略服务。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框架下,国家文化治理现代化成为重要命题,也对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金融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视野。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视野下发挥文化金融的作用,要以文化金融贯彻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改革要求,进而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以文化金融持续推动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而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