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鼠年,新冠疫情不期而至。恰逢疫情之中,收到刘广伟《食学》(第二版)。作者指出,人类对环境肆无忌惮地破坏,是导致此次新冠肺炎的人类与病毒之间“生态之战”的重要诱因,也是威胁人类持续生存的首要因素。作者认为,现行的“三次产业”划分,不能支撑可持续发展,因此刘广伟提出了“生存性社会产业划分”方式,主张大力发展“生存必需产业”,控制发展“生存非必需产业”,逐渐革除“威胁生存的产业”。
作为一位食事工作者,作者高度概括了当今人类面临的十大食事问题,深度分析了食事问题的生产与利用、显性与隐性、整体与部分、食物与食者及老问题与新问题的五大基本关系,并针对这些全球共同面对的世界性问题,提出构建“人类食事共同体”的主张,为解决当今人类食事问题提供全球共享的“世界公共产品”。
刘广伟坦言,自古以来,国人就认为药食同源,并与时俱进地发展了这一理论。他认为,药源于食、药食同理、食在医前、食廉医贵,不仅利用食物的特性来治疗疾病,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吃病”的概念,从病因的角度管理疾病、管理健康。这种按照病因命名的方式,可以让患者明白发病的原因,可以自我控制与治疗,研究了六种食源性疾病的种类与预防。
本书的创新点之一,是作者将人的生命从两段论变成三段论,分为健康,亚衡,疾病。亚衡概念的提出与确立,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抓手,从而彻底摆脱对医药的过度依赖。针对不同的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健康需要保养,亚衡需要调理,疾病需要治疗,而调理最大的潜力就是利用食物的性格去扶正固本。作者认为口服中药、西药都是食物,都是通过消化器官进入并作用于人体,符合食学对食物的定位。作者指出,对食物性格的认知与利用,是中华民族做得最好,但是在世界的普及不够。如果全人类都能够学会更好地利用食物偏性,将会极大地推动人类健康事业发展,并产生巨大的社会价值。作者的一个重要理论是“食在医前”,主张健康中国应该从上游抓起,这样不仅能减少个体痛苦,还能节省家庭医疗费用,从而减轻社保负担,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作者为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原社长兼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