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投资机构深圳市高特佳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特佳”),正遭遇创立以来的最大危机。
9月11日,针对一封涉及大股东高特佳董事长蔡达建的公开信,博雅生物(300294.SZ)发出澄清公告:其一,高特佳持有公司30.76%股权;其二,蔡达建不参与公司的经营活动。
这封名为《致每一位高特佳人的公开信》(下称“公开信”),由蔡达建的妻子金惠丽落笔,内容涉及对蔡达建出轨、侵占财产等行为的举报。博雅生物,高特佳曾引以为豪的投资案例,一时成为八卦的暴风眼。
更早些时候,一封举报材料直指蔡达建隐瞒股权代持,并是高特佳与博雅生物的实际控制人。事件引来深交所问询,9月14日,蔡达建回复深交所,称未签过相关协议,因此不是博雅生物的实际控制人。
更令人唏嘘的是,高特佳这些年历经了管理层大面积变动、投资不顺的动荡,而这出家庭狗血剧,更是雪上加霜。
博雅生物疑云
公开信揭出的,不仅有家庭矛盾,还有经济问题。牵涉到博雅生物的,是那句“蔡达建没有时间精力顾及工作事业,致使高特佳2017年至今经营管理不善,造成重大并购失控(如丹霞项目等),公司员工该有的福利奖金被取消”。
2017年,博雅生物与高特佳共同成立产业基金,以45亿元收购经营原料血浆的广东丹霞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下称“丹霞生物”,后更名“博雅生物制药(广东)有限公司”)。之后国家食药监局对丹霞生物进行GMP检查,发现生产基地的相关指标不符合标准,丹霞生物被暂停生产。
丹霞生物停产期间,博雅生物向其不断“输血”。2017年、2019年,博雅生物为采购丹霞生物的原料血浆,先后向其支付预付款,分别达4.02亿元、8.25亿元。
不过,丹霞生物在2019年8月拿到恢复正常经营的许可证前,一直处于停产状态。蹊跷的大规模预付,也引来深交所的问询函。今年6月,博雅生物公开回复函,就深交所对预付款的交易价格、大幅增长的合理性给出解释,认为“原料血浆采购为特殊事项,无具体价格案例”,大规模提前采购在行业也早有先例。
对此,《投资者网》就预付交易是否存在利益输送,向博雅生物求证,对方表示:“原料血浆是特殊的宝贵资源,原料血浆的采购需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后才可以实施;公司积极推进该事项,截至目前尚未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
但该解释仍未正面回复博雅生物为何在丹霞生物停产期间,大规模向其采购血浆。无论如何,自收购丹霞生物后,作为曾经血液制品第一梯队的博雅生物,逐渐没落已是现实。
2019年,博雅生物归母净利润4.26亿元,同比下降9.17%。血液制品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从2017年50.12%逐渐下滑至去年的33.96%。
而自今年8月起,博雅生物股价也进入下行通道,从最高54.98元/股跌至不足40元/股。当月公告显示,博雅生物决定终止2015年IPO时募资拟投的项目,包括血液制品研发中心及车间改建、丰城浆站建设、信丰浆站建设、凝血因子生产研发大楼等,涉及到的资金7562.48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博雅生物主业的没落,也令高特佳萌生转让股权的想法。今年7月,博雅生物公告,高特佳正在筹划股权变动的重大事项。随后市场传出华润资本和高特佳就收购博雅生物的股权,举行了初步商谈的消息。
对此,《投资者网》就高特佳是否向华润资本出售博雅生物的股权,向高特佳与博雅生物求证。截至发稿日,高特佳未予置评;博雅生物则表示:“高特佳集团正在筹划涉及公司股权变动的重大事项,截至目前,该事项尚处于筹划阶段,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一战成名大健康
虽然目前陷入种种困难,但从投资角度,博雅生物仍是高特佳的一桩成功案例。高特佳以投资大健康产业闻名,关于这家机构的运营,外界却知之甚少。
2001年,关于设立创业板的呼声正高。在此背景下,当时任职国泰君安证券投行部的蔡达建,创立了高特佳。成立之初,高特佳有不少国泰君安的影子。其管理班底,大多来自国泰君安的投行团队。
这家后来的明星机构,能成功自有多重因素,但真正让其声名显赫的,还是高特佳在大健康赛道上的累累战果。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检索显示,以“高特佳”为名的私募基金共有80条记录。其中名称里带有“健康”、“医疗”字眼的,就多达30个。
再翻开高特佳的网站,《投资案例》一栏共有31个大健康产业公司。既有中国抗体、复宏汉霖等重磅上市公司,还有热景生物、之江生物等市场追捧的新晋企业,更有联影医疗、联新医疗等炙手可热的拟上市公司。
这些私募基金的管理人,大多由高特佳及其子公司,如深圳高特佳弘瑞投资有限公司、上海高特佳有限公司等担任。管理模式也非常简单,高特佳将募集资金投向医疗企业,通过IPO或者定增方式实现退出。
这里面,博雅生物与迈瑞医疗,又是高特佳将近20年来最负盛名,各种场合不断被提及的成功案例。
2007年,高特佳在博雅生物B轮融资中投资9519.92万元,之后博雅生物登陆创业板,截至今年9月18日市值达162.76亿元,对应高特佳持有的30.76%股权,对价约50亿元。
另一家迈瑞医疗,高特佳最早于2004年投资,之后迈瑞医疗上市纽交所,又私有化回归A股,如今市值接近4000亿元。
医疗投资并非“零失败”
2017年,蔡达建接受《经济观察报》专访,后来发表了署名自己的文章,标题定为《医疗投资“零失败”的逻辑》。
时至今日,高特佳医疗投资“零失败”神话已破灭。《投资者网》获得了一份高特佳2015年私募基金的介绍文件,里面记载了三个拟投项目,至今仍有两个未能“全身而退”。
这三个项目,分别为上海清松制药、合肥平光制药、海南天煌制药。根据企查查资料,上海清松制药已被上市公司亚宝药业收购,高特佳不再持有股权。合肥平光制药、海南天煌制药,高特佳分别在2010年、2016年投资入股,直到现在两家药厂仍未实现IPO,但高特佳仍持有其股权。
(来源于高特佳2015年私募基金产品介绍书)
或许真如蔡达建妻子在公开信中所言,高特佳近些年的光环逐渐黯淡。投资项目并非“零失败”,甚至管理团队,也出现大面积换血。
当年与蔡达建共同从国泰君安出来组建高特佳的几个高管,如前任总裁黄煜、前任副总裁陈采芹等已先后离职。甚至2015年产品募集说明书中提到的管理团队成员,对照高特佳网站的《精英团队》一栏,仅剩下现任执行合伙人胡雪峰。
(来源于高特佳2015年私募基金产品介绍书)
对此,《投资者网》就近些年投资业绩的黯淡是否与管理团队大面积更换有关,向高特佳方面求证,截至发稿日,对方尚未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