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巧的绣花针拉着蚕丝线穿梭在薄薄的绢布上,在飞针走线之间,鸟兽鱼虫、奇花异草在作品中栩栩如生、灵气流转,尽显神奇……连日来,一件件极具滇绣特色的手工刺绣品在昆明百盛购物中心的“鲁甸爱心助农公益活动”中吸引了很多昆明市民驻足欣赏。让人想不到的是,用巧手织绘图卷的,竟是来自云南鲁甸大山里的 “手艺人”的作品。
展区里,年轻的绣娘指着绣品喜滋滋地说,“刺绣是个特别好的活计。学习滇绣技艺,不但生活丰富了,收入也越来越多了,生活就像这绣的花儿一样美好!”
“产业扶贫的重点是帮助深化贫困地区优势产业,最终形成稳得住的产品线和站得住的市场品牌。”鲁甸县副县长梁子龙介绍,保利集团针对鲁甸的产业帮扶便相对体现专业特色,其重点就是借助“中艺”品牌来打造“滇绣之县”品牌项目。
2016年,挂钩扶贫鲁甸的中国保利集团旗下中国工艺(集团)公司在调研中发现,鲁甸农村几乎每位妇女都或多或少掌握最基础的刺绣技术,而且因为少数民族众多,绣种丰富多彩,家庭妇女的培训学习成本较低、周期较短,经过培训短期内即可产出优质精品。
但是,过去留守家园的贫困户早已习惯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要让她们相信在不丢掉锄头的同时能拾起绣花针改变自己命运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中国工艺(集团)公司并没有放弃鲁甸这些得天独厚但又埋没声息的文化优势,经过磋商研究,最终同鲁甸县委、县政府达成一致,联合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苏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丽江滇绣唐卡艺术有限公司,一同着力打造“滇绣之县”项目,通过文化产业来助力脱贫。
从2016年成立滇绣培训中心开始,到2018年正式成立云南滇绣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再到2019年在鲁甸扩建仿古街和步行街打造特色文创商业街区,鲁甸已相对连续和完整地开拓了一条以滇绣为主线的工艺美术文创产业链。
如今,滇绣帮扶项目和当地农村妇女的生活生产方式深度融合,形成了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留守妇女、特殊学校残疾儿童、在校学生及刺绣爱好者中先选拔“种子”参加专业培训和交流培养,再作为新师资绣娘在更多的教学点向更多的人传道授业,再“串线连片”带动相关生产和销售的产业布局,创新了一种“文化细胞分蘖”的扶贫方式,培训效果显著,经营效益可观。
“目前,以滇绣为先导的工艺扶贫项目已成为当地精准扶贫的品牌。”梁子龙说。
截至2019年,这一项目已由保利集团、中艺集团总投入203.5万元,培养绣娘960人,创造产品价值约57万元,实现营收约123万元,连带帮助26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抽象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像梁子龙一样的扶贫人无数次用脚丈量、用心交流,像的鲁甸震区的花椒树一样,深深扎进土地,滋养一方绿树成荫。
“扶贫是我实现人生价值、不断升华的格物之道,也是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诺言的实际践行。能够投身在扶贫攻坚的一线战场我感到无比的骄傲,能够亲历见证一个深度贫困地区全面实现小康,我感到无比的自豪!”梁子龙,这名55岁的老共产党员,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主动请缨到山高路远的云南鲁甸县,先后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副县长,和当地百姓同吃同住,至今已经近5年。
“项目稳步发展这三年里,我几乎每天都要抽空去看看滇绣培训中心。”梁子龙说,“看着里面精美的作品日益丰富,看着贫困妇女和残疾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日益和煦,看着他们数着靠自己灵巧双手挣来的钱,看着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为滇绣事业发出赞叹,看着鲁甸的工艺美术文化产业一天天茁壮成长,看着绣娘秀郎们每天洋溢出的幸福,自己的心中深感欣慰,深感这一年多来付出的汗水和与家人远隔万里之痛都是无比的值得,也让我更加深沉地爱上了这片曾经陌生的土地。”
据统计,自2017年11月至今,中国保利集团已先后投入滇绣扶贫经费203.5万余元,分别在鲁甸崇文阁滇绣培训中心、江底中学、特殊学校开班教学,培训960余人次,在教授刺绣技术、传播刺绣文化的同时,尝试着拓展漆器、陶器、银器、竹编等各种本土民间手工艺品项目,将鲁甸滇绣产业真正推上了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精品化、市场化、多元化的发展高度。滇绣品牌也不断扩充影响力,多次在省、市级工艺美术领域大赛中斩获殊荣。
“现在,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未来结束挂职回京之时,鲁甸那些山区深处的贫困小村都能饱彻底摆脱贫困,都能饱含着幸福和快乐,都能四周环绕着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希望那些留守儿童的父母、留守老人的子女终能满怀自信回乡谋生,长伴儿女,希望他们都能住上宽敞、明亮、安全的房子,希望更多的妇女、特殊人群能在农闲时挥动着绣花针,绣出鲁甸美好幸福的未来,绣出每个山区人民的家国梦。”梁子龙幸福地说。(记者 杨之辉)